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向讲究味觉口感,满足祭祀、食礼发展,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当时饮食已初步具有文化的意味;而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书中第十四卷《本味》,首次总结了先秦烹调经验,介绍了当时的美味饮食及制作,对火候及调味作了专门的论述,第一次将烹调经验上升到理论;秦汉时期,食养食疗的重要性已为更多人所认知,当时著名的张仲景擅长使用食物来治疗疾病;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促进了素食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关于食疗的专著。
隋唐时期,由于社会风俗的变化“合食制”“工作餐”盛行;茶文化和酒文化在宋元明清时期发展到新高峰,菜肴呈艺术化民族特色,酒楼、茶肆、餐饮店到处都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体系、食材、制作方法等各方面都日趋完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鼎盛。
传统饮食文化展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结构体系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形成了独有的内容和结构。从食材选择上讲,中国传统饮食把五谷奉为主食,五畜、五果、五蔬奉为副食,从烹饪方法角度而言,煮炒炖炸、涮蒸卤熏,方式多种多样。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受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菜系如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菜系同各个地方的环境和气候影响下的风俗与民情有极大的关系,自成一派且相对稳定。这些文化的积淀和菜系结构,一直延续至今,并在现代化互通有无的大环境下,各个地区间菜系相互呈现交融态势,如今的北方菜系如火锅等渐渐为南方人喜闻乐见。
传统饮食文化极具鲜明的民族个性鲜明的民族个性,指饮食文化中饱含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精髓。首先,传统饮食渗透“和”的思想。“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融入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家和万事兴”、“和运昌盛”等都承载着“和”的理念,融合、平和、中和之美也由此深入到饮食当中,铸就了饮食文化“和”的灵魂。我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总结提出,我国饮食养成的基本原则是“谨和五味”与“饮食有节”。
全球化经济促使全球餐饮在抢滩国内餐饮市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饮食全球化的发展不可阻挡。异国料理对中国的餐饮行业造成重要影响并逐渐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餐饮市场。现今,在国内西餐成为中等阶层生活饮食的象征,传统美食则名不见经传。这样的错位理念限制了中国传统饮食高端场合的份额,导致人们渐渐疏离传统饮食文化的本我意义,忽略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美食传承习俗。如今,人们不再讲究年夜饭的意义,众人谈论的“年味的淡”,究其原因,其始作俑者却是人们贪图便利的心理作怪。传统饮食文化受到当代工业、西式餐饮、单一的饮食理念等的冲击,使传承延续空间受限。
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融合了医药、工艺、烹饪等文化,实现食疗、彰显民族特色、烹饪多样化等作用。由于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的时间较长,应检验该文化的准确性,考察其科学性,维护自身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利益。医药方面,种种食疗菜谱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是否具有相关凭证以及典例验证,资料来源途径是否可行;工艺方面,工艺品的产生时间,产生的用途及背后的含义;烹饪方面,食材的选取、烹饪的工序、食材搭配营养价值的高低等,这些问题直接对人体的健康、文化的传承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当代,上述是最受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