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饮食文化三,烹调火候与菜品的准备

第5节:一、须知单(5)

火候须知

  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蚶蛤之类是也。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火熄再烧,则走油而味失。道人以丹成九转为仙,儒家以无过、不及为中。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鱼临食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胶粘者,死肉也。明明鲜鱼,而使之不鲜,可恨已极。

  烹调食物的技巧最重要的就是火候。有的一定要用旺火,如煎、炒等,火小了菜就又绵又老。有的一定要用文火,如煨、煮等,火大了食物就会被烧干。有的先用旺火而后用文火的,喝汤的菜就是这样的,性急的话,就会皮焦而里头的肉不熟。有些菜是越煮越嫩的,如腰子、鸡蛋之类的食物。有些菜稍煮就会变老,如鲜鱼、蚶蛤之类。炒肉起锅迟了肉就会由红色变黑,鱼起锅晚了鱼肉就会由活肉变成死肉。不断揭锅盖,就会沫多而香味少。熄过火再次烧,就会走油而味失。道士把丹烧成九转为“仙丹”,儒家把无过错、不过分奉为中庸。厨师了解火候而小心侍候,那就差不多掌握要领了。鱼上桌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是活肉;色白如粉,鱼肉散开,则是死肉。明明是鲜鱼,却把它做成不鲜的东西,真是可恶极了。

色臭须知

  目与鼻,口之邻也,亦口之媒介也。嘉肴到目、到鼻,色臭便有不同。或净若秋云,或艳如琥珀,其芬芳之气亦扑鼻而来,不必齿决之,舌尝之,而后知其妙也。然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饰,便伤至味。

  眼睛和鼻子,是嘴巴的近邻,也是为嘴巴传递信息的媒介。佳肴到眼、到鼻,颜色、气味的感觉便有不同。假若菜肴像秋云一样明净,颜色艳丽如琥珀,它的芬芳气味也扑鼻而来,不用牙咬、舌尝,就知道这道菜的美味。但是,要想使菜颜色鲜艳,就不要用糖炒,要想使菜做到菜味鲜香,则不能用香料。一旦烹调经过刻意的雕琢粉饰,就会伤及菜肴的本来味道。

第6节:一、须知单(6)

迟速须知

  凡人请客,相约于三日之前,自有工夫平章百味。若斗然客至,急需便餐;作客在外,行船落店,此何能取东海之水,救南池之焚乎?必须预备一种急就章之菜,如炒鸡片、炒肉丝、炒虾米豆腐及糟鱼、茶腿之类,反能因速而见巧者,不可不知。

  一般人请客,要在三天前就预先约好,才有时间准备各样菜品。如果遇到有客人突然来到,急需准备便饭;或遇到在外旅行,比如乘船住店之类,这时哪能用东海的水,去救南边池旁的火啊?这时,就必须预备一种应急的菜,像炒鸡片、炒肉丝、炒虾米豆腐和糟鱼、高级火腿之类,能够短时间就准备好还能显示出味道巧妙的菜,这样的东西,不可不知道一些。

变换须知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见俗厨,动以鸡、鸭、猪、鹅,一汤同滚,逐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蜡。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枉死城中告状矣。善治菜者,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

  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不能混杂在一起。如同圣人教授学生,讲究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这也可以说是君子成人之美的做法。如今总是看见一些庸俗的厨师,动不动就把鸡、鸭、猪、鹅一锅同炖,就像让不同的手做同一件事一样,如此一来做出来的菜味道相同,肯定味同嚼蜡。我想,如果鸡、猪、鹅、鸭有灵魂的话,一定会到枉死城中去告状。善于烧菜的人,应多备锅、灶、盂、钵等,使每种食物呈现各自的特性,每碗各成一味。这样喜好美食的人能够接连不断吃到美味,心情也会变得更加愉快。

器具须知

  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然宣、成、嘉、万窑器太贵,颇愁损伤,不如竟用御窑,已觉雅丽。惟是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若板板于十碗八盘之说,便嫌笨俗。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锅,煨煮宜砂罐。

每日发文两小节,对饮食有文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