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会吃到风雅,中国人的饮食中暗藏着怎样的

一档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让世人了解到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的丰富多彩。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先民从茹毛饮血到发现了火,今儿诞生了一系列的烹饪方式。饮食文化也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演变中,饮食也逐渐从满足空腹之欲转变成为具有生活美学的风雅行为。

《红楼梦》中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口中“变了味的茄子”茄鲞,体现了富贵人家对食物味觉的深层追求,;过惯了苦日子的朱元璋念念不忘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展现了食物背后蕴藏的情感层面的意义;《金瓶梅》中西门庆吃个早饭的浩大排场,表明了饮食已经成为标榜地位的标尺。

那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背后有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中着重讲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极品的美食,要么以复杂的手段制成,要么食材本身十分珍贵,亦或者食物本身蕴藏的深远意义。满汉全席固然豪华丰盛,但是只不过是数量带来的视觉冲击,风雅人的吃法,讲究精细而不失品味。

在饮食习惯上,富贵人精挑细选、宫廷人讲究时令规矩、官商讲究场面,文人墨客,讲究的则是清新有趣。风雅读书人对饮食的追求更多体现在菜品的新奇、漂亮和不落俗套,要求食物的本身别致清雅,基本上饮食习惯多蔬菜瓜果,少肉类,对于鱼虾非常热衷,明末的李渔、张岱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德艺双馨的相声演员于谦老师,对于吃十分讲究,时不时能够视频号上看到谦大爷亲自下厨,在农家大院制作美食。这一点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文人十分相似,苏轼对于吃的研究丝毫不逊色于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被贬黄州,便在黄州快乐地吃起猪肉,被贬岭南,便无节制的在此吃起荔枝,被贬惠州,抢不到羊肉就发明了吃羊蝎子,被贬儋州,甚至担心士大夫会跟他争抢生蚝。

苏轼的饮食美学和他的性格一样自由奔放,他吃什么都能够满足,也能够在不同食材之中找到合适制作手段。他不追求富贵人家精细的饮食,也没有文人才子对食物清雅要求。他更像是返璞归真的“民以食为天”,耐心的开发食材的最大潜能,或许这才是饮食中最质朴的美学体现吧。

从先秦到明清,本书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记载,还原了历史各个时期的饮食美学,对不同阶级的饮食文化做了详细介绍。无论是追求饮食的精细,还是清雅的风趣,亦或者随遇而安的满足,这都是中国饮食中生活美学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