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生活中,有人喜欢重口味,炒菜调汤喜欢比较多的油盐酱醋麻油辣椒。如果这些调味料少了,就会觉得寡淡无味形同嚼蜡难以下咽。而有的人却饮食清淡,对调味品的要求极其简单,甚至象征性地放点盐,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这种对味觉的偏好,有来自基因的影响。但最多的应该是成长环境、性格决定的。看起来是各有各的喜好,但它本身形成中跟哪些习惯有关?反映了性格中哪些特质?口味浓淡对身体有没有影响?
一、轻转重易,重变轻难
如果一个人本身口味很清淡,要变得接受酸、甜、苦、辣、咸、涩这些浓重的味道,只要度过一个适应期,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等口味重了之后,在想摆脱这种依赖,却是很难的。
因为刺激性的味道比较霸道,它会攻占你的所有味觉,让你的舌头尝不到其它味道而短暂失灵。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里面,像辣椒、大蒜、葱、胡椒、花椒、芥末、韭菜、啤酒白酒等等这些东西,在第一次接触时都有点难以接受。但经历一个短暂的适应期之后,一旦适应了,便产生了最牢固的关系。这就是依赖和上瘾。
所有能让人上瘾的东西,一开始都难以接受。
一旦接受了这种刺激性味道,就会产生依赖,从而屏蔽掉其它味觉,稍微轻一点的调味风格,你就会觉得寡淡无味。这就是重口味转清淡饮食的原因。
二、基因里面的重口偏好从何而来?
我们都知道,口味的轻重受地域分化的影响很大。而这种偏好经历长久的演化,根植在我们的基因里面。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口味重的人,是因为他们幼时的家庭、父母以及祖上,甚至整个地域,有一个阶段经历过非常艰苦物资贫乏的阶段。因为这种情况下,没那么多吃的东西饮食比较单一。尽管每天吃一样的东西难以下咽,但还是要吃,吃是人的本能,否则就没法繁衍下去。
那怎么办呢?通过丰富调味料的方式增加饮食兴趣!久而久之这种依赖性习惯会根植到你的基因里面。成为个人偏好、家庭偏好、甚至地域性偏好。
比如韩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吃泡菜?因为朝鲜半岛自古都是一个农业不发达的地方,山多地少,相对闭塞,生产力低下。当人无法自然吃饱的时候就要学会储存,而腌制食品普遍味道很浓重。
而像江浙一带、北京上海、广东沿海这些地区从来都是物产丰富,生产力发达。人们更倾向于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和各种讲究。对刺激性调味料从来都没有建立捆绑关系,更谈不上依赖。
就像那句很流行的话:最新鲜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三、戒断重口,丰富你的味觉
对多盐、多酱油、麻辣、芥末、酸辣这些味觉产生依赖之后,会让你再也无法品尝到食物本身的香味。那种多种多样美妙无比的感觉。
真可谓:得到几棵树,失去了整片森林。
因为刺激性味道它是霸道的、占据性的。而除此之外的食物本身的味道,是被动的,没有攻击性,需要你去寻找的。
在你戒断重口的一段时间,会感觉吃什么都没味道,形同嚼蜡,食欲减退。但这是暂时的,等到那种依赖从你身上消失。才真正开始拥抱味觉的海洋。
而且重口本身对人也是不好的,年轻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等到老了,各种积累的毒素就会生发出来。而且酱油吃多了会产生色素沉淀,过早出现老年斑。所以爱美的女士,尽量少吃酱油。
腌制食品也不能变成嗜好,吃多了有致癌风险,特别是现在成品的泡菜咸菜,还有大量的防腐剂。
所以笔者认为,虽然人的各种偏好是自己的权利。但为了我们的人生幸福,多一份久违的美好。要戒掉重口味,少吃腌制食品。多吃新鲜食材,在自然里面寻找那最初的美妙。
就像人的性格,你喜欢把什么都做到极致,用浓烈的感情去面对一切。时间长了就会累,心累。而很多事情当下根本无法解决,等一等看一看,或许就有转机。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水深流缓,事缓则圆。
一个四川人对一个广东人说:你吃那玩意啥子味儿都没得,有啥子吃的嘛?
广东人说:没事,我吃的是食物,不是调味料。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知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