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古称永昌,是着名的“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段,有着频繁的商贸活动,保山地处云南西部,民族众多,是云南省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及丰富性,文化多样性十分突出,民族风情十分浓郁的地区。傈僳族的“刀杆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和各民族的“端阳花街”、庙会、山会等等。为保山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保山传统饮食在与各民族交融中和各种文化的冲击碰撞中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形成了保山独特的饮食文化。
保山的餐饮业历史较短,自明朝洪式年间,朱元璋做帝后,为巩固大明朝江山,把部分南充的军政人员迁移到保山,凭封地各自居住,自苦自吃。
他们把南方的丸子、酥肉、红肉、肘子的做法传入保山,演变为后来保山的八大碗(又叫土八碗)。清朝时期受满汉全席的影响,保山人自创三滴水,成为官办酒席,内容有:
一滴:四甜点、四水果、四冷盘、水点汤面、干点包子;二滴:海鱼、鸡、鸭、海参十大菜;三滴:烧烤全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成为大后方、保山外来人员猛增,商业发展,餐饮业迎来发展的好时机,为适应当时盟军、华侨、外省人的口味,保山县城三牌坊“隆阳饭店”经营中西餐、“小乐石”经营北方面食、“大鸿酒楼”以江浙菜为主,“玉美园”为玉溪口味,“香园”云南菜,“西凤餐饮”纯西餐。腾冲光复后,当地华侨带来一些海派菜,形成自成一体的腾冲菜,清淡色香。
年至年计划经济时代,以国营饭店为主,荤菜是串荤加小炒,没有什么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期起,保山的餐饮业,国退民进,蒸蒸日上,有了长足进步,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许多名吃,小店,特色餐厅,主题餐厅,高挡饭店、酒楼。保山的餐饮业有五百年历史,当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餐饮也就一百年的历史。
保山历史上因交通不便、闭塞,从开始当地人就用本地土生土长的食材加工菜肴,形成以煮为主,以炒为辅,生食凉拌的餐饮特色。红肉类为猪肉、牛羊肉;白肉类为鸡、鸭、鹅、鱼;加工方法以煮为主;炒菜多为动物肉,蔬菜生食凉拌菜以水腌菜拌生猪(又叫红生)为主菜,拌豆粉、拌食蔬生食。
保山的餐饮业形成小、散、杂、多的局面。保山的餐饮业店家较多,但规模大都较小。不集中、口味杂。
中餐形成成分:
一是本地土菜、农家菜;
二是外来的海派菜;
三是汤锅类、牛、羊、猪排、火锅;
西餐只有上档次的酒店,主题餐厅开办店家较少,其次是小吃,腾冲稀豆粉、保山大烧、下村豆粉、火瓢牛肉。
保山美食以腾冲为代表,在云南独树一帜,具有油而不腻、酸辣有度、香而爽口的特点。最着名的特色菜有大救驾、饵丝饵块、大薄片等,锅子也是风味代表,可在腾冲宾馆品尝。除此之外豆浆米线、凉豆粉、火烧、酸辣汤、青辣子拌鸡枞等都是值得一尝的风味小吃。腾冲菜略咸,口味清淡的朋友可提醒厨师少放盐。
居住在怒江流域低热河谷区芒宽的苗族,是保山市苗族相对集中的地方。苗族是一个善于狩猎的民族,对山神等自然神祗的崇拜尤盛。因此,民族饮食文化中祭祀的饭菜,则多以鸡、蛋为主,并且在祭祖,特别是上山打猎或出远门均要占卜,吉则行,凶则止。
苗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粮的民族。只要你为苗族人民做了好事,逢年过节,或是遇到结婚造房,他们就把你请到家里,杀鸡宰鸭,款待一番。吃饭时,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者用筷子把鸡、鸭心拈给你。但是,你不能马上吃悼,必须接苗家的风俗习惯同在席的老人分享,否则,你就失去了苗族人民的信任。
苗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菜是“盐粘捞”。他们把黄豆浸泡,然后拿到石磨上碾,碾碎黄豆后流成生豆浆,然后过滤,放到锅里慢慢熬稠。拿木模压制豆腐,然后将蔬菜切碎,趁豆浆未完全凝固时倒入,放入食盐等佐料,待豆浆冷却凝固成豆腐后取出,放入芫荽、香椒、芝麻等佐料拌食,吃了能祛内火,清肺醒目,达到食、药两用的功效。
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这个系统各个子系统中最显眼的。“物质的第一性”,怒江流域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各个民族交流、融合、承传、发展,在共性中烙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发掘、保留、革新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使其营养更均衡,达到食、药、保健三位一体的功效,是改变民族饮食结构,弘扬民族饮食文化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使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为深刻、底蕴更为深厚,为创建旅游精品工程,打好域特色这张牌,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行之有效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