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不管是街头小吃,还是历史比较久远的各大菜系,都代表着中国人在美食方面的付出以及研究,也代表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很多中国人虽然出国了,仍然会保持自己原来的饮食习惯,甚至还在国外发扬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了中国的美食。虽然说在世界范围内中餐代表着精致,但是有很多欧美国家的人还是更喜欢吃即食食品,比如说罐头之类的食物。
从亚马逊的销售榜单来看,在美国销量比较高的是罐头类的制品,但是把罐头类制品放在中国却很少有人去买。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在童年时期都被父母叮嘱不要购买小零食。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通过加工的现代食品一般都是不健康的,如果能够把一种食品长期保质保量的存放起来,而且色香味都不错的话,那这个食物里面肯定会存在很多化学添加剂,对于人体来说并不健康,所以中国人对于这类食品其实并不喜欢。
虽然说现在社会已经比较开放了,以前也有很多跟即时食品有关的谣言得到了澄清,比如说罐头之所以能够放的时间比较长,其实是因为罐头是封闭式设计,根本就没有防腐剂在里面。一般来说在加工罐头的时候会先把食材给充分加热,然后用加热的热量把里面的微生物、细菌等全部都给杀死之后,再来把罐头也进行预热,让容器跟食材都处于高温状态中,然后再把食材放到容器里面,并且迅速的封上口,让罐头能够自然冷却,这个时候在罐头的内部就形成了真空无菌环境,所以就能够长期保存。
除了罐头以外,其实很多即食食品与制作的流程都是这样类似的,很少会有那些完全通过化学添加剂来达到保鲜功能的食物,所以市面上的完全依靠添加剂保鲜的说法属于是谣言。但是中国人对于食物有着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罐头食品这样经过加工的食物,在中国其实仍然并不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在超市里面这样的现象是非常明显的,有些人专门做过生鲜超市的调查发现,对于普通的蔬果生鲜类的商品来说,大约一个星期就会销售完,但是对于那些即食食品来说,销售周期长达一个月,所以也能够看出在中国其实食品是比较冷门的。
跟东方比较起来,西方社会对于饮食就没有这样多的追求了。在法国和英国一直都是把面包当做主食的,虽然说烘培面包也是需要反复的练习,并且具备一定的技巧,但是从烹饪时间来看,虽然是比不上中餐制作时间的,这其实也会有一个文化背景蕴含在内,那就是对于西方人来说,不希望在吃饭方面花费太多时间。
即使有些民族在西方有着很大的名气,但是我们观察他们烹饪的过程,就会发现他们烹饪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而且还是把烤箱的时间计算在内的。但是在烹饪中餐的时候,往往都是半个小时以上,如果说菜式比较多,甚至会超过一个小时,对于西方厨师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所以说跟中国比起来,其实西方罐头这样的即食食品更加的吃香,很多人在辛苦地工作了一天以后都会打开一个罐头,然后倒在盘子里面,再放到微波炉里面加热,之后就跟其他肉类以及通心粉一起吃,在中国这样的行为自然是很难接受的。
除了传统的罐头以外,还有很多快餐店都会有罐装的即食套餐,能够让工作非常繁忙的顾客在下班以后快速解决,而且在国外其实也有很多种罐头。除了国内常见的金枪鱼罐头以及午餐肉罐头,还会存在培根罐头以及起司汉堡罐头,这些都是为了顺应西方人的饮食习惯。
在中国住房一直都是按照小区为单位的,即使有些富豪会购买别墅。开发商建造别墅的时候也会以一个片区为单位,所以周围会存在比较成熟的商业设施,比如说便利店,但是在西方就完全不同了。
由于西方是地广人稀的,只有很少的人会住在公寓里面,对于能够负担一套房子的家庭来说,一般都会选择偏远一点的独栋住宅区。虽然说这些住宅区的住房成本比较低,但是在周边的配套设施并不齐全,所以他们想要采购物资就只能够到附近的小镇,而这些小镇距离是比较远的,开车需要开几公里,之后再采购完成带到家里面,等到用完了以后就再次回到超市去采购。
由于环境条件的约束,所以西方人在购物方面的频率会比中国人更低,在国外很少会见到菜市场,因为并非所有人每天都要去购买蔬菜,也不会有对应的供应链。所以西方人不能够像中国人一样每天去买菜,然后回家做饭。
所以中西方的饮食习惯差异除了历史的原因以外,地理与条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食物的多样性。每个国家的饮食其实和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是有关的,所以我们中国人能够吃到这样多美好的食物,应该感谢我们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好地方。
中外之间对于美食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商业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的差别,虽然中国与西方对待美食的态度不一样,但是我们在追求幸福的目标方面是相同的,所以我们需要摆正心态,不要恶意踩低别人。
结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国家现在也是在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的,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向外国展示我们的饮食文化,让我们中餐能够在世界文化当中占据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属于中国的色彩,也希望大家能够弘扬中国文化,让全世界都能够为中国美食而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