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并走于人世间,用文字书写尘世的故事
1
1
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历代人民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情感,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饮食文化起源于燧人氏时期,那时人们已经知道钻木取火,有了火以后,人们就开始食用熟食。
由此,饮食文化应运而生。
周秦时期是饮食文化的成型时期,人们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古人认为:“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在汉代,主要归功于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引进了大批蔬菜、水果,像葡萄、西瓜、菠菜、黄瓜等等。
此外,还从西域传入了一些烹调方法,像炸油饼、芝麻烧饼。
唐宋时期是饮食文化的高峰期,最具代表的是唐代的烧尾宴,其奢华程度不亚于满汉全席。
在士人新官上任或者官员升迁时,古人就会用这种特殊的宴会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好友。
到了宋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得以使用铁锅炒菜,饮食水平进一步提高。
明清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期,在饮食结构上融入了满蒙特点,豆料不再成为主食,而是菜肴,北方黄河流域种植大量小麦,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
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明代再次大规模引入外来作物,像花生、番薯等等。
在清代,最能代表饮食高峰的就是满汉全席,道菜,其奢华程度可谓登峰造极。
中华饮食文化风味多样,讲究美感,色香味俱全,反映了人们在饮食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以及在人际往来中的社交礼仪。
这些传统的饮食文明,在历史的沉淀与发展中,成为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
2
1
饮食文化在传统节日中具有深刻的内涵,代表着美好的寓意。
正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素来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古人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雄黄酒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还可以用来治皮肤病。
在这一天,那些不能喝酒的孩子,大人则会在他们的额头、手心等地方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
每年的除夕,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
人们会在这天晚上,摆满一桌丰盛的菜肴,一大家人围桌旁坐,称为年夜饭。
在餐桌上一般少不了两个菜,一个是火锅,一个是鱼。
热气腾腾的火锅,寓意着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鱼”和“余”谐音,喻示着年年有余,吉庆有余。
这些菜肴,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被很多人成为“汤圆节”。
汤圆,是这天的饭桌必不可少的美食。
汤圆的吃法很多,蒸、炒、水煮、油炸都可以。
白糖芝麻为馅,裹上一层糯米粉,加点酒酿煮食,别具风味。
人们将团团圆圆、万事如意的愿景寄予汤圆之中,希望在这一年里阖家幸福。
即便节日中的具体习俗被人们淡忘了,但节日中必吃的食物却一样也忘不了。
美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它更是承载记忆的媒介,是我们探索岁月的一把钥匙。
传统节日中的每一种美食,都蕴含深意,凝聚家国情怀,表达世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1
3
1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古代宴会中,酒礼备受重视,其中的一些礼节延续至今。
所谓“酒过三巡”,现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这个习俗。
在接待亲友时,首先喝上三杯,以示诚意。
酒宴中,晚辈要主动向长辈敬酒,下级要主动向上级敬酒。
敬酒时,晚辈或下级的酒杯在碰杯时,要低于对方,表示尊敬,并说几句敬酒词,以表祝愿。
在酒桌上,长幼有序,谦和礼让,这些礼仪要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如今,流传下来的酒文化,在工作应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如人们所说:“酒品即人品。”
在洽谈合作时,餐桌上不提生意,酒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
一个人在酒桌上的表现,是其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的体现。
此外,酒,是人们情感的催化剂。
生活中,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迎宾客,处处都离不开酒。
人们用酒来表达亲友相聚之欢,相思离别之苦。
在推杯换盏中,增进彼此的情谊。
酒文化的核心就是“礼”和“德”,它所折射出的是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规训。
1
4
1
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千百年的继承与发展中,独具中国特色。
很多外国友人,被中国饮食吸引而来,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