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资深影迷,那么这本书能够带给你独特的电影解读视角,让你领略到一个更加丰富的李安世界。如果你正身处中国式人情困境之中,对于自我与家庭、社会关系心生焦虑,那么这本书或许能够给你带来帮助,作者对于李安哲学关于人与外界冲突的深刻分析,能够让你更快看清自己的内心处境,找到出路。
喜欢李安的朋友不难发现,无论什么场合,李安始终都保持着他一贯的谦和、儒雅与通透,让人不禁要问,李安的内心究竟为何能够如此从容和通透呢?
电影作为导演思想的一种映射,研究李安的作品,其实就是研究这个人,去挖掘这位导演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思考,因此,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李安及其电影中潜藏的哲学之道,是一件非常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事。
中年李安《李安哲学》这本书是由罗伯特·阿普、亚当·巴克曼与詹姆斯·麦克雷三位哲学家共同撰写完成,他们不仅在西方哲学领域有着深入的探索,同时也对亚洲文化和中国哲学有着长期的研究和思考。因此,该书一方面针对李安作品中所蕴含的东方儒家、道家思想做出了深入的解读和诠释,剖析和阐述了东方人情关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理智与情感间的纠葛与冲突的本质。另一方面,作者还将李安放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下,进一步解读了李安作品中对于东西文化的杂糅和共通,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全面看待李安的方式。让你在深入学习李安电影中的处世哲学的同时,拓宽对人和世界的认知。
李安获得奥斯卡小金人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所要传达的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对于李安来说,《卧虎藏龙》中儒道思想的平衡构成了他心中的处世哲学,李慕白内心儒家修身克己的道德束缚与道家天性自然的情爱欲望不断相互拉扯,最终失去平衡。一旦二者失衡,就将导致人的极度痛苦。
第二个要点,李安作品中隐含着其对于东西方哲学共通的探索,他用《断背山》中恩尼斯的深沉与平静,诠释了东方哲学对于西方同性情感的共鸣,又以《喜宴》《饮食男女》中伟同与父辈、老朱与女儿相处的中庸之道,重新调和了东方家长制和西方现代个人主义间的矛盾。
第三个要点,李安近年来在延续对人性探讨的基础上,其作品的思考方向和理念还在不断地成长转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等作品的出现,显露出了李安身上的多元性和可能性,其对于自我关照和自我追寻的人生哲思,也成了启迪观众思考的一个新源泉。
李慕白内心首先我们来讲本书的第一个要点:对于李安来说,传统儒家、道家所蕴含的理智与情感巧妙构成了一套平衡体系,一个人的毁灭或者治愈,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能否将理性的规则约束和自我的情感表达有效的整合。
在李安看来,我们身上的理智和情感分别被两种传统哲学所影响,它们分别是儒家的修身克己和道家的道法自然,两种东方传统哲学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冲突与张力,使得我们的社会处在挣扎和逻辑无法自洽的漩涡之中。儒家更加强调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德行培养从而成为一个君子,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基本的道德要求,在规范道德标准的同时,也对个人构成某种程度上的束缚。而道家则更加追求人的本真,在道家看来,人的思想行为和自然天性相互交融才是一个人进步成长的关键。因此,在千百年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熏陶影响下,中国人身体内与生俱来的儒道思想并存和抗争着,我们既努力迎合社会道德及规则对自我的要求,又渴望放飞天性寻找自我本真,两种思想的反复斗争和拉扯形成了你我在处理家庭、情感乃至生活方方面面上的纠结与烦恼。
矛盾对决李安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人性的冲突,将这种矛盾与冲突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呈现在角色身上。正如书中作者的观点一样,《卧虎藏龙》这部影片,实际上就是李安对于中国儒家和道家之间矛盾和张力做的一次探讨,影片中的罗小虎像一头俯卧躁动的猛虎,玉娇龙就是一只潜藏不安的龙,而他们便是李安心中的《卧虎藏龙》,在传统道义的束缚面前,李安谨慎地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低估神秘之事,不要低估隐藏于社会表面之下的潜在特性」。
玉娇龙和罗小虎属于不满种种社会规则束缚的人,他们内心怀揣着对抗世俗规则的信念和决心。而李慕白和俞秀莲则是一对为世俗规则所困的人,他们虽然爱着彼此,却又因为恪守着武林的道义和舍不下的名望,不能相爱,苦苦挣扎在彼此的情感与江湖的名誉间。反观许多现代人,也如同李安镜头下的人物一样,仍在种种自我与社会的困境中反复纠缠,不得出路。而李安则试图通过影像,在人物身上挖掘解决冲突和矛盾的方式。
玉娇龙因此,李安对于《卧虎藏龙》儒道哲学的探讨,不仅仅是单纯地将他们置于对立面进行割裂,而是认为在「道家的天性自由与儒家的精致秩序之间应当存在一种平衡。」正如影片结尾玉娇龙最终从山上一跃而下一样,这不是死亡,而是一种重生,她真正地从内心找到了自我与外界的平衡共通,去向精神自由的理想之地,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于是,玉娇龙在羁绊和束缚的修炼成长中不断战胜自我,达到了儒家修身克己和道家天性自然之间的平衡。李安通过影片巧妙传达出了自己的东方哲学,「一个好人必须尊重道义、仁慈、礼貌、孝顺、正直,但不能以自主和创造力为代价。只有使这些价值达于平衡,我们才能战胜自我,蓬勃向上。」
而在儒家道德约束和道家本性自然的冲突与平衡中,现代人对于理智与情感复杂性的认知和把握不足,也常常成为导致矛盾升级的关键。关于这一点,李安在《卧虎藏龙》的姊妹篇《理智与情感》中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诠释,在李安看来,「理智与情感构成了一个谱系,它要么会摧毁、要么会治愈那些被牵扯进来的人,这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或与他人一起将貌似的理智约束与表面上的情感自由整合在一起。」对于理智与情感这两个在人的心灵对话中属于核心的元素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每个人的行为与命运,对待人和事过于理性或过于感性都不是一个正确的处理方式,极端的思维最终只能导致一叶障目,而使自己对事情的全貌认知不准确,最终无法获得圆满的结果。
李安在《理智与情感》这部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的影片中,深刻探讨了理性与感性间的关系。正如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将儒家奉行的修身克己的理性与道家所提倡的本性自然的感性,分别放到了《理智与情感》中的两个姐妹身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作为姐姐的埃莉诺就是理智的化身,她对于自身情感的严格把控和对于世俗道德标准的高要求,致使她在明知爱德华心系于她的时候,仍然不愿迈出情感的脚步,对生活的精心计算,使她险些错过了自己的爱情。
《理智与情感》姐妹花而代表着情感的妹妹玛丽安娜则完全不同,她天性浪漫,敢爱敢恨,仅仅认识军官威罗比数日,就无比信任地将全部的爱灌注给了对方,最终受到了情感的伤害。对于妹妹的天真,姐姐表示了反对,而对于姐姐的拘束,妹妹也诉说了不满。在李安看来,姐姐的极端理性和妹妹的极端感性都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方式,只有我们真正在恪守道德准则的同时不忘躁动的初心,在理智而孤独的时刻也要学会拥抱感性带来的温暖,正如书中所说:「源于社会局限的自由是本真的自我修为的根本,每个角色都必须为获得解放而作出牺牲。」当我们学会对生活做出正确的取舍,在自己身上找到儒家与道家的共通与平衡,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性,认识自己。
上面为你讲述了本书的第一个要点:对于李安来说,传统儒家、道家所蕴含的理智与情感巧妙构成了一套平衡体系,而这一点在他的作品《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中都有很好的呈现。一个人的毁灭或者治愈,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能否将理性的规则约束和自我的情感表达有效的整合。
下面咱们来讲本书的第二个要点:
李安的作品中隐含着对于东西方哲学共通之处的探索,他用东方的哲学智慧对西方的同性伦理、家长制和现代个人主义文化做了诠释,很好地将它们杂糅到一部电影作品中去。
李安李安的优秀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对于东方哲学的深刻理解,更在于他开启了一种新的西方电影模式,巧妙地将西方的风格特质与东方的伦理哲学整合到了一起,使得我们能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待很多伦理问题。在《断背山》中,李安改变了传统西部片对于人物的固化理解方式,在两个牛仔恩尼斯与杰克的同性情感中找到了贴合人性的共情之处,重新审视恩尼斯与杰克的情感受到当时社会道德束缚的困境,通过东方儒家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联结,表达了自己眼中的同性伦理。
在李安看来,儒家文化和西方哲学对待同性伦理有其共同之处,我们对于同性人群的道德要求和伦理观念是可以相互平衡和包容的,而不应该因为性别取向而否定一个人的道德对错。正如书中所说,李安的《断背山》体现了儒家孟子对于「性」的理解,接受和适应一种伦理的存在的合理性是孟子哲学的重要元素,孟子思想中没有过于僵化的身心二元论,而是更加提倡从人心的方式去解读性的本质。而李安将这种孟子哲学很好地与西方的科维诺哲学建立了联结。
李安那么什么是科维诺哲学呢?科维诺哲学是当代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科维诺所阐述的系列哲学理论,科维诺通过对同性道德伦理深入且独特的思考与研究,表达了其哲学理念中对于同性情感及行为的极大理解性和包容性。
在西方科维诺的哲学看来,人们应该学会去接受和引导同性恋者,而不是一味地做出道德批判,「我们应当认为人性本善,虽然礼仪非常重要,但它们需要被放置在语境之中去考虑」,《断背山》中的恩尼斯与杰克的情感关系受到了当时社会观念的束缚,不同于杰克对性的及时需求与享受,李安将孟子哲学与科维诺哲学倾注在了恩尼斯身上,他代表了一种更深层、更平静、可调和的社会个体,他愿意慢慢地适应,与社会与自己做出和解,而这也是李安哲学想要表达的内容,不论是孟子还是科维诺,李安镜头下的恩尼斯这个人物,「在成长过程坚守了孟子的文明的主体性概念:他渐渐以自己的方式以及一种与更广大的社会相适应的方式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李安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东方孟子思想与西方哲学做了精彩的互通与联结。
《断背山》其次,在带有李安强烈价值观的重要作品《喜宴》和《饮食男女》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安电影在儒家哲学中也融入了西方哲学对于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探讨,李安电影找寻到了西方的德性伦理与东方孔子有关德性教导的天然共通之处,探讨了《喜宴》与《饮食男女》中对于传统家长制和现代个人主义文化的融合和平衡。作为受东方文化浸染多年的导演,李安显然深谙父系家长制在日益现代化的个人主义文化崛起环境下的尴尬局面,我们每一个人,在长大成人,走向社会甚至组建家庭的过程中,都免不了受到中国深耕的「孝」带来的制约,这种以「孝」为道德制高点的家长制时常会与我们个人的人生抉择有着很大的冲突与矛盾。李安在探讨这种家长制的时候,既在电影中反应了哲学家康德对这种家长制提出的异议,又试图婉转地以东方儒家思想对这种矛盾进行调和,将亚里士多德的德行理论与东方哲学的中庸之道进行融合,找到解决现代人与家长制的矛盾解决方式。
《喜宴》是中西方文化的探讨在李安看来,现代年轻人与父辈的矛盾由于年代与文化认知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喜宴》中作为儿子的伟同是个同性恋者,他想要与自己的恋人赛门共同生活,但作为长辈的父亲却亲自飞往美国,介入他的个人生活之中,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异于一个两难的困境。正如书中所述康德的观点,「家长制之所以问题重重,是因为它未把个人当做人来尊重。」李安对于西方哲学家康德批判的家长制没有回避,而是做了很真实的影像还原,同样,在《饮食男女》中,李安将这种父辈与子女的冲突本质展现了出来,父亲老朱做得一手好菜,最大的愿望便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但三个女人在现代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像下,纷纷离开家,追求自己内心渴望的爱情或事业,孝为先带来的家长制与个人的矛盾再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对于李安来说,只有彻底的展现和探讨这种矛盾,才有可能最终解决和调和这种矛盾带来的影响。幸运的是,影片最终在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李安影片蕴藏了亚里士多德与儒家孔子关于德行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行是一种有意图的倾向,位于和我们相关的中庸之道之中」,而正是这种西方现代文化和东方传统文化对于中庸之道的共同观点,促使现代个人主义与父系家长制具有了调和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可以在影片的结尾看到,《喜宴》中的父亲最终理解和默许了儿子伟同与赛门的同性情感,《饮食男女》中的父亲老朱在情感面前做出了妥协,与女儿达成了心灵上的和解。从李安的影片中看得出,只有亚里士多德的德行伦理与儒家价值观中共同提倡的中庸之道共同作用在现代年轻人和长辈身上,现代个人主义和父系家长制的矛盾才能得以解决。可以说,李安影片在对于两种文化进行探讨和调和过程中所流露出的,对于东西方哲学观点的认知与融合是极其智慧和深刻的。
李安获得金棕榈上面为你讲述的是本书的第二个要点:李安的作品中隐含着对于东西方哲学共通之处的探索,他用东方的哲学智慧对西方的同性伦理、家长制和现代个人主义文化做了诠释,很好地将它们杂糅到一部电影作品中去。
下面咱们来讲本书的第三个要点:
李安近年来在延续对人性探讨的基础上,其作品的思考方向和理念还在不断地成长转变,这也体现出了李安身上的多元性和可能性。
众所周知,李安早年的作品对于东方文化中儒家与道家的平衡与统一有着强烈的探讨欲望,不论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卧虎藏龙》《断背山》或者《理智与情感》,影片无一不在深挖和探讨人与家庭、与这个社会的关系,因此,李安电影中一直以来的人物角色,都充满了自我与周边人事物的矛盾,通过一群小人物的挣扎与碰撞,诉说李安哲学的平衡与共通理念。
李安说戏而在这几年间,你会发现李安的作品慢慢地由个人与外界的矛盾与冲突,转为了个人与自我内在的冲突与和解,影片的群戏也慢慢转变为了单个角色的独角戏,这在李安最近的两部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李安在延续对人性展现的基础上,开始更加靠近东方哲学中儒家所述的修身,通过主角的线性成长探寻人物内心的追逐与自我救赎道路。
对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说,这是李安首次尝试的3D拍摄作品,而这部影片,也为李安带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我们不难看出,在这部影片中,李安改变了原本非线性的多维叙事方式,仅仅以单线叙事,简单的娓娓道来,来描述少年派的人生经历,这是李安对于角色挖掘方式上的一个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直接目的便是使得整部影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