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年11月7日19时32分39秒,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便为“立冬”。

节气释义

“立冬”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我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我国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天气气候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具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会逐渐下降。

图片来自网络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晴朗无风之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

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地区,11月尚未进入冬季,但气温已不是很高,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下。

节气农事

立冬后,北方农林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三秋”(秋收、秋管、秋种)也接近尾声,南方则是抢种晚茬儿冬麦的最佳时期。这时降水量递减,假如立冬前后雨雪很充沛的话,农民是特别高兴的,因为这非常有利于农作物越冬。农谚有“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场空”、“立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说法。

做好大棚搭建

立冬后要及时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气温高时可在背风口揭膜通气,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华北及黄淮地区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

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民风习俗

自古以来,立冬节气就被人们高度重视,各地庆祝活动也非常丰富。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我国老百姓心中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古代,这一天皇帝也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补冬

在我国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们在这个时期特别注意进补。比如食补,为抵御冬天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尤其不宜过量进补。

我国南方立冬时节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吃饺子

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最先发明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健康养生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入冬以后起居调养都应该以“养藏”为主。冬季健康养生应讲究进补均衡,冬季除了进食热食或性热的食物外,适当吃些性冷食物和凉菜,不但对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冬季保暖重点

冬季要保证头暖、背暖、脚暖。女性在生理期还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中医的经验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过分受凉,冬寒进入体内,到春天就会患温病(是以发热为特征的外感急性病,如流感等)。

阳虚体质的人,冬天做身体按摩时,要减少背部按摩的时间。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背部裸露和按摩容易扰动阳气而导致阳气外泄。相反,应该重视阴经的保健,可以在位于胸腹部正中线的任脉上艾灸,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可以重点做膻中穴(双乳中间)、神阙(肚脐)、关元(肚脐下四指)等穴位。

如果不小心受凉风寒,可以用姜片、红糖煮水喝。还可以用葱白、姜片、糯米煮粥,加适量米醋,制成“神仙粥”,预防风寒感冒,效果非常好。

运动要适度注意保暖

中医讲冬季运动时要“无泄皮肤”,意思是不要让阳气从皮肤外泄。人体的皮肤好比大树的叶片,夏季可以通过出汗帮助人体排毒,在冬天,则应该像松针一样收拢,避免大汗淋漓,否则皮肤开泄,就会使阳气走失,不利于闭藏。尤其是女性,阳虚、血瘀体质者较多,要特别小心。

运动后要保暖。运动或出汗以后,要立即带上帽子、围巾和手套保暖。剧烈运动以后要等到心跳、呼吸基本正常后,再用温水洗浴。浴后,要吹干头发,穿戴好衣帽后再外出。

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能起到御寒作用。增加热能的食物有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等,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遵循少食生冷的原则,但也不宜过食燥热之物,可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如牛羊肉、乌鸡、鲫鱼、豆浆、牛奶,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如萝卜、青菜等,避免维生素缺乏。

恬淡安静畅快心情

中医讲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静,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画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

科普问答

网友:立冬后饮食上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象博士:日常饮食中应该注意增加富含糖分、脂肪、蛋白质、维生素、钠、钾、钙等营养成分的食物。饮食该以清淡为主,少食煎炒,多进果蔬,力戒温燥、辛辣刺激之物。冬季饮食的营养特点是增加热量,可选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冬天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水分滋养。冬季一般每日补水应很多于~毫升。

网友:立冬后应该预防哪些疾病呢?

象博士:立冬后要预防中风。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天气,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预防要做好几件事:一要防寒保暖,二要适当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三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

立冬后要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季节主要在冬春季。在流行季节,如一旦发现有突然出现高热、“三红”(面红、颈红、胸部红)和“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及皮肤黏膜出血点等流行性出血热症状者,医院就诊。

立冬后要预防心梗。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塞死亡,除了重视防寒保暖外,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左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