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是皮克斯历史上第一部由女导演创作的短片,而这位女导演是一位在加拿大长大的华裔女孩。在这部8分钟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大量熟悉的中国元素,而短片的主题,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一个中国老妇人在家蒸包子,其中一个包子忽然变成一个萌翻天的小娃娃,老妇又惊又喜,把它当做孩子一样精心照顾,对他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但随着包宝宝的不断长大,两人之间也开始出现裂隙,包宝宝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而是越来越热衷于外面的世界,这让老妇人倍感落寞。两人的矛盾在包宝宝找了一个洋媳妇并准备远走高飞那一刻达到了顶点,老妇人拦在门口不让包宝宝离开,情急之下竟将包子一口吞到了肚子里,待反应过来后,她瘫倒在地上崩溃大哭。
镜头一转,老妇人从噩梦中醒来,这时老妇人真正的儿子出现在画面里,原来包宝宝不过是真儿子的意象。在短片的最后,儿子和母亲实现了和解,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又包起了包子。
这部短片故事简单,色彩丰富,包宝宝的形象呆萌可爱,亲子矛盾也刻画的栩栩如生,但它在获奖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其豆瓣评分只有7.4。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从这部短片的艺术解析、主题分析和文化冲突三个方面,对它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1.艺术解析:中国元素+细节描绘+镜头语言
这是一部在艺术上颇为考究的短片。在短片一开头,伴随着京味十足的配乐,出现了一双胖胖的手灵活的摆弄面团,切下剂子,包上包子的画面,这个画面,彰显出浓郁的中国元素。而纵观整部短片,中国元素随处可见,让人感觉既熟悉又温馨。除此之外,导演对细节的描绘和镜头语言的熟练应用也颇彰显功力,短短的几帧画面,在浓暗相间之间,便把人物剪影轻松的勾勒出来。
①中国元素:用“吃”寓意家庭文化
从客厅中倒贴的福字,到门厅里摆放的拖鞋,从厨房里的锅碗瓢盆调料盒,到客厅里中式景泰蓝的盘子摆件,从公园里的太极拳,到多伦多的菜市场....中国元素在短片中随处可见。在这么多中国元素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吃”。
中国人爱吃、会吃,美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很多导演都会用这个元素来寓意中国的家庭文化,比如李安的《喜宴》、《饮食男女》就是个中翘楚。在这部短片里,年轻的女导演也将它运用的炉火纯青。
电影的主人公包宝宝,就是一只又白又软的包子。包子是中国人常用的食物,而“包”又与“宝”谐音,所以用包子象征宝宝,可谓是一语双关的绝妙构思。
在短片中,有关“吃”的话题可谓贯彻始终。比如小包子突然变成小娃娃,让老妇人惊喜不已,她把包宝宝捧在手里亲了又亲,接下来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将其带到厨房,用勺子喂了一大勺食物塞进他的嘴里——“喂饭”和“满满一大勺”都是极具意象性的表达,它们生动的将“总怕你吃不饱”的填充式母爱展现的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短片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展现,也常常是用“吃”这个元素来表现的。比如老母亲对包宝宝的爱,就是用不遗余力的去市场挑选食材、冲突之后精心炮制一桌子饭菜、用包宝宝小时候爱吃的点心示好等情节获得展现。而包宝宝和老母亲的冲突亦是如此——老母亲不让他踢足球,他便用拒绝吃她递过来的点心表达不满;比起老母亲精心炮制的饭菜,他更愿意和小伙伴出门聚餐;小时候吃饭津津有味,长大后却宁愿喝碳酸饮料,吃膨化食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吃”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另一个代名词,妈妈对孩子的爱多是用“吃”来表达的,在孩子印象里,妈妈也总是和厨房密不可分。相比较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中对“吃”的重视充分浸透进家庭关系中,成为亲子关系的重要纽带。
除此之外,吃还有另一重内涵,即“精神食粮”——这同样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显然,在短片中所显示的亲子关系中,老母亲对于包宝宝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