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以“食”为牵引出的“欲”确实全人类都必须参与的重要话题。
信号灯每闪烁一下,拥堵在马路上的车子和行人就像卸了闸的洪水一样汹涌而过,人流涌动的样子就像欲望涌动,一旦迸发,便无休无止,无宁日。
故事开头,以父亲朱先生的一场家庭小宴作为开篇。朱先生原本是一位名厨,在台北一家酒楼掌勺。早年丧妻,他只能含辛茹苦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每到家宴的时候,无论三个女儿在忙什么,都必须在这一天围坐在父亲身边,吃一顿饭。这一场食宴,只为家人的团聚和亲密。然而,这一次“食”宴,桌上的四个人各有心事,却对“团聚”和“亲密”无动于衷,是“无欲”于家,却“有欲”于家之外的事物。
每个人都将心事藏起,维持着一种“和平”的平衡假象。然而,情节要展开,故事要发展,就必然要先有人站出来,打破这种平衡。由此,性格上最为离经叛道、经济条件上最有能力、情感上最有理由的二女儿家倩首先在饭桌上提出“自己要搬出去”。家倩一直说“为了离开这个家,一切都值得”,让众人有些惊讶,原本以为,所有的重心要围绕着二女儿的“离家计划”展开。冲突再现,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看似性格最乖巧、和父亲关系最亲近的小女儿家宁未婚先孕,第一个搬出了父亲的房子里。不久后,一直压抑着情感和欲望、虔诚信仰宗教的大女儿家珍也终于冲破思想枷锁的束缚,和未婚夫一起成为搬离朱家的第二人。
最后,当朱家父亲和相差几十岁的女友相恋后也搬离了朱家,一直强烈想要离开朱家的二女儿家倩却在经历了各种情感变故之后,成了唯一留在朱家的人。她褪尽职场女性的干练凌厉,挽起衣袖,在朱家的老厨房里洗手作羹。
“食”也,“欲”也,“饮食男女”说白了就是“欲之男女”。故事看起来“离经叛道”,却又在情理之中。大女儿家珍是个虔诚的信徒,吃饭前总不忘感谢上帝的恩赐,凡事总会忍耐克制自己的欲望,唯一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也全都出自于臆想。生活于“无欲”之中,最后却也忍受不住,强力冲破束缚。二女儿是最能代表中西思想结合典例,她一方面叛逆反抗着传统,将自己放纵于男欢女爱之中,一方面却又渴望一份坚贞的爱情,最后选择最传统的方式——继承父亲的家业,留守在父亲的厨房里。小女儿家宁是最西式的代表,吃着父亲做的中式家宴,却在西式的快餐店打工,在家是个孝顺的乖乖女,内心却如同西式快餐一样,大胆而热烈。闺蜜和男友闹了矛盾,在自以为闺蜜不爱男友以后,家宁大胆追求属于别人的男友。这样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女孩,率先冲击了原本已经失衡的家。朱家老父是这个家里最纯正的传统代表,却也意外疯狂恋慕着可以当自己女儿的锦荣,最后一个搬离自己守护了几十年的“家”。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生而为人,便躲避不了人世间的一切欲念。结尾,片中再一次出现那个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贯穿始终,就像“欲”之于人一样,贯穿于生活的始终。食色性也,不知这句话到底是“食色,性也”还是“食、色,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