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气道中医以气治气,以通为治让无

第二章以气治气,以通为治

我们是一个追求古典中医的群体,因为我们认为传承中医,必须先认识了解源本的中医,理解其真实含义,然后实践以检验这个真实的含义,我们才可以逐步发挥,真正传承,进而将其用现代语言进行阐述,甚至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我们不反对使用现代的物理、化学、数学等方法,也不反对使用模型工具对中医进行研究,相反,我们推荐使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医,但前提是研究真正的古典中医,理性对待,严密思考。

当然,这条路比较艰难,比较漫长,想要把中医彻底弄懂,恐怕是一辈子的事情,也可能是几代人的事情,但你我的人生只此一朝,我们需要使用现在的成果为身边的人带来健康,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开展养生工作,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这是医学本来的目的。因此,我们主张分清医学层次,与更多的医家甚至更多的患者共同推进中医发展。

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简洁地把古典中医运行的逻辑,清晰地表达给所有人,才能让大家有机会理解和使用。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其实有一条路,如果顺着这条路,几乎所有对中医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很快进入古典中医。

我们将会在本书介绍这个快捷的法门,带大家快速地将经典和实践联系起来。当然快速的弊端就是无法深入解释所有的事情,但是快速确有它的好处,就是让你很快把握事物的关键脉络,迅速建立结构化理解。

至于这个方法的意义,我想其用途至少有三点。

①至少可以对自己、家人、孩子、亲友的身体进行基本判断,减少误治的概率。

②提升临床实战能力,不受限于疾病名称。

③掌握经典的心法,有机会切入更高层次的医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我们的理论基础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元御医书十三种》《医学求是》《庆云阁医学精粹》《圆运动的中医学》……当然我们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远不止于此,但是最终选择和锁定了这几本传承脉络清晰的气化中医典籍。

第一节古典中医的核心心法:以调气为目的的医学

●治疗的终极目标:平气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我们认为,这就是中医治疗的终极目标:调通脏脉,让气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中医治疗的核心手段:以气治气,以通为治

怎样实现阴平阳秘的平气状态呢?古典中医会使用诸如针灸、药物之类的办法将人体各个部位的气调节为这种状态,具体方法为:调通气机、调节气化。

治疗手段之一:调节气机,以通为治

五脏六腑皆受病矣。

是何脏腑之病,即

不论是针灸还是药物,最终要让气机运行的过程没有阻碍,让人体保持通畅,气化才会正常,气的压力在各个部位才会平衡。

治疗手段之二:调节气化,以气治气

气的气化作用,可致病,也可治病,气的异常导致了气化的异常,气化异常导致了症状或者疾病产物的出现。正因如此,中医就利用了气化作用,使用气作为载体来调节目标部位的气,使之成为平气。

●气的流通和气化,是人体保持恒温的原因

人体恒温是保障身体正常气化的前提,那么人体恒温是如何实现的呢?

人体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水,但是作为恒温动物,体内必须要有加热系统和散热系统。相对于人体“这一箱水”而言,经络就是加热系统的导热管,它们通过气化作用逐步把这一箱水给加热了:热水管的外面有一层流体边界层,它们具体负责将导热管的热传给各个部位的组织。

水箱

整体而言,热能的传递是这样一个过程:流动的热水,从而逐步达成身体各处温度的平衡。

肺和皮肤是散热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将体内不断蓄积的热散出去,从而实现了人体的恒温状态。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中医利用了这个热水的流动来调节身体各个部位的温度,流通是关键。

在这个模型里面气化就是导热管里面的热水流动到某处,将该处加热,从而改变了该处的环境,也令环境产物发生了改变。同样,病理过程也是如此,如果热水出现问题,或者某个环境被热水加热的状况发生问题,就会出现异常的寒热燥湿风火,从而出现症状或疾病产物。

●宏观的气流通,表现为热能在表里间的出入,上、中、下三焦的升降

宏观上,中医把人体分为表里两层,而表里两层的热能需要保持平衡;同时分成上、中、下三个单元,而上、中、下三个单元的热能也需要保持平衡。而这个热能平衡是通过气的流动来实现的,气的运行方式是从里到表,内部为左升右降的循环运转。

我们从下图中可以看到表里温度均衡,上、中、下三焦温度均衡,这样气就可以在体内上下流动、里外循环。

●恒温系统,供热系统和散热系统的热交换

①供热系统——毛细血管级的血循环系统

营血在脉内的循环方式,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是这样的:营血在手足经之间不断升降循环。

营血运行路径

其实营血的运行从手经到足经,再从足经到手经的循环流动,就是古人所讲的“子午流注”,营血除了在空间流动上存在一定的顺序,在时间上还存在特定规律。

②散热系统——毛细血管外的水循环系统

卫气在脉外的循环方式是这样的:

卫气的流动和天亮时间有关,由于其与天体运行的关系比较复杂,我们以后再探讨。这里明确区分营卫的目的,是为了将中医的辩证思维落实到微观结构,为了统一微观视角下的营卫和宏观视角下的气血。

因此,这里做一个小结:我们认为,经络是运行血液和水液的循环系统,只不过是在毛细血管级的循环,气化是由营血和卫气互动产生的结果。

营、卫两个系统的耦合,实现了人体热能的流通和分布,供热系统和散热系统的平衡,提供了人体生命态下动态的气化环境。

前述是一个宏观场景,如果来到微观视角,我们会看到,实际上在那个所谓的导热管里面运行的是血,不过在微观结构上叫做营血,在导热管外面有一层边界层,气被加热以湍流的方式运行,由于靠近血管和远离血管的温差比较大,因此其流动状态在《黄帝内经》中说“气行彪悍”。

营血是血运行于微观结构的名字,卫气是气运行于微观结构的名字。营血运行在脉中,卫气运行于脉外。脉就是血管,因此营血是运行于微观的毛细血管。

从《黄帝内经》而言,肺藏气,来源于胃;肝藏血,来源于脾。又由于所有的血都是在封闭管道内,因此营血和肝血完全相连,卫气和肺气完全相连,这是

所以,中医也认识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只不过和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重视微观结构循环方式。我们知道所有血管,不论大小、不论动脉静脉都是血管,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这个发现或者推断,其实给了我们巨大的启发,可以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这也是我们的核心发现:

●热平衡的几种异常状态:微观气化异常

从《黄帝内经》我们知道营卫相伴而行,因此可以推理如下。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③如果

④如果

营卫联合产生的寒、湿、热、燥、风、暑六种状态

营血热导致卫气热——火气

营血寒导致卫气寒——寒气

营血热导致卫气热而蒸发——燥气

营血寒导致卫气寒而凝结——湿气

营血热+卫气湿——暑气

营血热+卫气热被蒸发——风气

引申:为什么我们很难学透中医?营卫和脏腑的实时连通,是中医微观和宏观连接的关键,也是五脏之间互连互动关系的根源。

造成现在中医不易学的关键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气是什么,古代和现代气的概念不同;另一个是营卫是什么,古代和现代的营卫不同,所以就没有办法弄清楚古人在中医的基础构建上究竟是怎么想的。

而一旦我们建模,我们发现营血=血,卫气=气,那么经络就是血管的微观结构,卫气就是气的微观结构。那么就可以建立经络是一个血液的毛细血管层次的循环系统,按照特定的走向营运。卫气是在血管外的气,按照另外一种流动方式行进。

又因为全身所有的营血都来源于肝,所以肾阳和心阳的状态对于脾胃状态极为重要,这就解释了先天之本心肾之火有多么重要。

●疾病发生的原因、层次与气血循环机制、影响因素和调治方法

人体气的运化机制:

正因为如此,我们做了如下推断。

①疾病发生的路径:气的正常前进通路受阻,导致局部气化异常,以及他处连锁异常。

因为外伤、外力或人体气化等原因,引起气血流动异常,在堵塞点或所在经络、脏腑的气血,都将面临一系列变化。

a.压力异常。

b.温度、湿度异常。

这还将引发其他脏腑和经络的气血进一步变化,并发生气化异常,连锁导致其他系统出现问题。

②疾病发生的路径:气化异常直接形成症状或疾病,并可能进一步造成堵塞,引起连锁反应

身体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变化,如不正常的饮食或不恰当的生活习惯可引起脏腑、经络的气化功能异常。

a.生活习惯造成劳损虚弱,或错误进补:人体总气血量变化引起气化异常。

b.情绪或饮食或错误用药:人体脏腑、经络的气化功能亢奋或减弱引起气化异常。

c.环境温度、湿度、大气压力变化:引发人体气化异常。

d.异常气化产物堵塞了气的正常通路,将造成局部的气化异常。

而且这两个方面的异常状态往往会同时发生,像旋涡一样互为因果的恶化,因此疾病的发生,整体而言,是气出了问题。

而中医认定的病因,全部围绕这个气的运化机制而展开:

人体内气的运行机制及影响通畅运转的因素

那么临床治疗疾病,不管用针、用药、食疗、推拿、刮痧、艾灸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调节气,所以要紧紧抓住以下三点。

中医认为生命分为精、气、神三个层次并相互影响,因此调节气可以在精、气、神任意层次开展,因此可以分为两类——形气、神气。

●营血卫气热平衡在六经里面产生了六种气化趋势

在五行理论中,营血为木火,代表温升。

每条经络的营卫耦合在一起发挥气化作用,正常状态下,经络连通的人体组织的温度差不多,人体一旦生病,出现症状,人体组织的温度就会发生变化,微观的营卫气化就会出现异常。每条经络虽然温度差不多,但由于气血总量的不同、气血之间的比例不同,就造成该经络营卫耦合之后的气化特点不同,请看来自于《黄帝内经》关于六经气血的比例问题,以及我们的理解。

多血少气,血为供热的热源,因此血多则太阳经较多出现热化,较少为寒化。

多血多气,血为供热的热源,因此血多则供热多,同时阳明经经过胃部,“胃为气血之海”,我们可以理解为胃部血液充沛,因此胃部容易出现过热,胃部的气容易被热蒸发,而出现干燥,人体表现出来就容易口渴、想喝冷水。另外,由于阳明经气也多,如因过度食用冷的食物,血分被寒化,也可能导致胃寒,出现想喝热水的状态。

少血多气,血少则供热少,气多则散热多,散热多则气容易凝结为湿,营卫耦合后容易表现出湿热;卫气过分寒化湿化以后,血分也容易出现寒化,则胆经的营卫耦合表现出寒湿。

少血多气,血少则供热少,气多则散热多,和少阳经一样,太阴可能表现出湿热,但更多则表现为寒湿。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