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今年的三伏天被称为“超长版”三伏天:
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10天
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
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10天
自7月16日起,“三伏”大幕正式开启,各地进入“烧烤+桑拿”模式。烦躁不安、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一到伏天,很多人会出现这些“苦夏”症状,如何改善?
#1
三伏天需要科学吃饭的原因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个阶段往往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和频繁的降水,又闷又热。
通常,工作环境温度超过32℃或者生活环境温度超过35℃度的时候称为高温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的代谢会出现改变,在高温环境下,机体不能像常温下一样通过热辐射的方式散热,必须通过生理适应性改变,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种改变会导致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特殊需求。
高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让人体通过出汗的方式散发机体代谢所产生的能量,维持体温的恒定。出汗的情况,因环境温度及人体的体质不同有所差异。
随着汗液的排出,人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流失,同时会大量消耗身体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含氮化合物、矿物质,尤其是钠、钾、镁、钙,部分人还有铁的丢失。
如果没有科学饮食的话,这种生理适应性改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更容易中暑、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肌肉贫血、消瘦等问题。
#2
三伏天应该怎么吃
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而天气炎热,很多人在三伏天都会出现缺乏食欲的情况。那么三伏天应该怎么吃呢?
合理搭配
荤素搭配可以更好地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来源,因为含氮化合物主要来自于人体中蛋白质,来源不足容易导致人体负氮平衡。
随着温度升高人体的代谢也会增加,主食的粗细搭配,可以让人更好地保证主食量,同时让膳食提供更多的B族维生素。比如“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是保证能量和蛋白质充足的方式。
三伏天闷热容易出汗,出汗后身体中的钾元素易流失,因此会感到倦怠乏力,可以多吃含钾丰富的蔬果,如香蕉、柑橘、黄瓜、绿豆、蚕豆、海带等。
足量饮水
高温使人体排汗、排尿流失大量的水分和矿物质,因此人体容易出现缺钠、缺钾、缺镁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要主动补水,大量出汗的人,还需要在两餐之间补充含盐饮料,氯化钠浓度控制在0.1%。
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三伏天,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人每天饮水量至少毫升。最好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食用苦味、酸味食物
三伏天人们容易食欲不振,吃点苦味、酸味的食物,可以帮助改善食欲。
炎热的三伏天中,很多人会出现上火的情况,食用苦味的食物可以帮助去除肝火。
吃点热食
生姜有助于温中散寒。此外,肉桂、茴香等温性调味料,夏季可稍微多放一点。羊肉、牛肉等热性的肉类,也可以温阳散寒,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食用。
注意
1
冰水尽量别喝太快、太猛
冰水是夏天降温利器。但如果喝得太快太猛,可能会刺激消化道,且容易诱发临近器官的痉挛。
2
户外活动不要只喝含糖饮料、咖啡、茶
户外活动不要只喝含糖饮料、咖啡、茶和酒,因为糖、咖啡因、酒精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身体脱水,而且容易越喝越渴。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