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从一听罐头开启对新史学前路的思考

有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885333.html
01:25

年1月22日晚,由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读书会在云端举行。《罐头》作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科技史副教授安娜·扎伊德携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系主任海伦·库里,以及多伦多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教授、全球顶尖饮食史学者杰弗里·皮尔彻联合送来了视频祝福。活动中,七位分属科技人文、传播学、产业经济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嘉宾,和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30余名同仁一道畅谈了中外罐头、食品安全历史,并由此展望科技史叙事转型、饮食文化迭代、新史学的中国与世界对话等深度议题。现将读书会七位嘉宾的主要发言内容结集发布,以飨读者。

▲《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

[美]安娜·扎伊德著

邹赜韬、宋维维、王慧慧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科技史副教授、《罐头》作者安娜·扎伊德;

下左: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系主任海伦·库里;

下右:多伦多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教授、全球顶尖饮食史学者杰弗里·皮尔彻

张树剑(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摊开赜韬主译的这部《罐头》,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自己向研究生发问,也会经常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做“有用的”还是“有趣的”研究?其实我更倾向于做“有趣的”研究,唯有“有趣的”选题,才能真正激发学者内心动力,有助于产出惠及个人、他人、社会的学术成果。的确,好的饮食史选题就是“有趣的”起点,它能帮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见微知著,体悟人生,理解时代。多年前,我曾在《南京日报》做过记者编辑,创办了一个周刊——《美食周刊》,当时想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版面的“灵魂”,思来想去,最后把“爱美食的人爱生活”这八个字印在了醒目位置。最近读了这本《罐头》,发现这本书,还有赜韬和章斯睿博士联合在做的“食可语”书系,和我当年在媒体工作时感悟,有太多共鸣,我非常欣慰,也很感动。

我简单搜了一下,发现扎伊德有着理学教育背景,后来又在历史系的人文研究领域工作,这对她写出这本颇有“新史学”色彩的《罐头》一定是有裨益的。当然,光有“纵跨”多学科的选题意识,并不足以创作出一部有味道更有思想的史学著述,能够“平衡”好不同章节间的逻辑与叙事,将单个故事(每一章)串联成完整的精彩故事(一本书)也非常重要。我向我的几位研究生推荐了这本《罐头》,请他们学学这本书的故事编排技巧——你看《罐头》的六个故事,从番茄、牛奶到金枪鱼,主角在变,时代在变,但之间的“连缀感”没有丝毫淡化,神似电影《云图》里不同场景间切换时的那种无缝联络。我们可以看到,在《罐头》里,科学技术更新的“器”主线,以及消费者意识嬗变交织“道”主线各自分明又紧密关联,最后导向了一个梳理明确又答案开放的结论,着实引人深思。我想这种写法对我们的新史学探索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怎么讲好故事,始终是历史学的核心命题。

另外我还想特别谈一点,就是虽然我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