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是中国各种礼仪文化形成的时期,其中的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贯彻了中华民族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这些大的制度方面的影响,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的文化影响,那就是西周的时期的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就是从西周时期流传开来的。
西周作为饮食文化和饮食风俗的起源时期,在各种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礼运》有云:“夫礼之初,起诸饮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诗经》中也有很多对饮食的描述:“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诗经·小雅·黄鸟》,描写的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粟米;“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诗经·大雅·公刘》,描写的是人们去参加宴会,杀猪做美味佳肴,用“匏”(即瓢)来盛酒喝,身处其中、悠哉悠哉。
可见在西周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就非常丰富了,当时的人们对于饮食也是相当看重的,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思想,走进那段历史,通过探寻西周时期的饮食特点、饮食储藏加工方式、饮食制作方式等等,来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一、西周时期的饮食原料
西周时期的饮食原料是十分丰富的,主食有稷、禾、稻、麦、黍等等,副食有猪肉、水产品、瓜果蔬菜等,这些主食原料和副食原料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也分布在西周的各个地区,共同构成了西周时代的饮食结构。
1、不同地区的主食原料概述
西周的统治范围大概可以划分为宗周区、成周区、魏唐区、中原区、齐鲁区、二南区几个主要行政区域,也是西周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区域,其中以魏唐区、中原区、齐鲁区、二南区的农作物为主:
(1)魏唐区
魏唐区主要在今天的山西汾河下游和运城以及盐池一带,山西与陕西接壤,都有着深厚的黄土地质,陕西境内的雍州、与山西接壤的河北冀州都适合种植耐旱的作物,其中主要以黍、稷为主。《诗经.小雅.出车》中有云:“昔我往矣,黍稷方华。”意在说明黍和稷丰收的壮观场面。《周礼.职方氏》也明确记载雍州和冀州“宜黍稷”。
在古文献中,“黍”和“稷”都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比如“黍稷为饭”,但其实黍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粮食,它在周朝是只供贵族食用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享用的,黍不仅吃起来香,还是酿酒的重要原料,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因此颇受当时人们的青睐;稷在当时则是一种廉价的粮食,俗称“谷子”,在西周时期人人都吃得起稷饭,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连年战乱,人们饥寒交迫,稷也就渐渐成了珍贵的粮食,被人们重视起来,同时还被赋予了国家兴旺的意义,如秦惠文王给儿子取名嬴稷,意为五谷兴登,国家兴旺,这个孩子就是赫赫有名的秦昭王。
(2)中原区
中原地区曾经是殷商地区人民长期活动的地方,考古学家从河南郑州、河北邢台、藁城等早期殷商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酒器和藏粮食的地窖,说明当时的人们种植粮食的手段已经很高明了。《尚书.盘庚》中有云:“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说明黍稷在殷商时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到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黍稷依然正常种植,但是以麦为主的农作物逐渐变成了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鄘风.桑中》中写到:“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周礼.职方式》也说:“豫州宜五种,兖州宜四种”,其中的豫州和兖州就是今天的河南河北地区,其中描述的农作物包括河南地区的黍、稷、稻、麦、菽与河北地区的黍、稷、稻、麦,两个地区所能种植的农作物都有小麦,说明当时小麦作物已经是整个中原地区的粮食作物了,直到今天,小麦也仍然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粮食作物。
(3)二南区
二南区主要是指汉江以南的地区,南方气候湿热,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僻,因此农业的发展一直没有北方的那么发达,南方人主要以渔猎生活为主,所以自身对农业的需求也没有那么迫切。但是考古学家还是在汉江平原地区发现了稻谷种子的遗存,也发现了粳米壳和稻谷壳的存在,这说明南方人是种植水稻的,而南方的气候也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只不过由于技术有限,才没有大面积的栽培水稻。
综上所述,西周时期的几个主要的主食原料种植区域所产的粮食大致为黍、稷、菽、麦、稻,它们分布广泛,除了水稻之外都有大面积的种植,且种植技术与商朝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周人还是非常富有创新精神的,西周时期这些主食原料,不仅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餐桌,也初步奠定了今天的饮食结构。
2、副食原料
西周时期的副食原料主要是以肉类、蔬菜、水果为主。肉食类的产品有畜类、家禽类和水产品类:其中畜类主要包括牛、羊、犬等,在记录各种周朝社会面貌的《诗经》中对于食用牛、羊、犬等家禽都有一定的描述:比如“以我齐明,与我牺羊”、“执豕于牢,酌之用瓠”。
家禽类副食原料主要是鸡、鸭、鹅和各种鱼类,考古学家在很多西周墓中都发现了鸡蛋和鸭蛋的古化石,由此证明鸡鸭在周代是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副食。鹅在商代就已经存在了,从河南安阳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鹅,与周代的家鹅形象非常像,家鹅也是商代人用大雁驯化而成的,因此《诗经》中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的描写,周代人在此基础上大量的驯化并饲养家鹅。
周代的水产品类副食也非常丰富,二南区和齐鲁区的水产资源都非常发达,当地人民以渔猎为主,不愁寒冷饥饿,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水产品才与其它的主食原料一起混合食用,味道鲜美,非常受人们喜爱,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鲤鱼、鲟鱼、鲢鱼等,都是周朝人餐桌上的美食。
西周时期的蔬菜有荇菜、韭菜、荠菜、荼菜几种,《诗经》中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也有“谁为荼苦,其甘如荠”的描写,这些蔬菜在西周时期大面积种植,并且开设人工场圃种植,同时也被制作成调味品,调制出了酸、甜、苦、辣几种最基本的口味。
这些蔬菜仅供贵族食用,平民百姓只能采取野外的蔬菜食用。西周时代的水果有枣、桃、李、梅、杏等,根据史料记载,这些水果都是人工种植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人们休闲时的零食。
综上所述,西周时期的饮食原料从主食原料到副食原料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根据种植数量的多少和稀有程度,划分了食用的阶级,符合周礼中对于人们高低贵贱的规定,使社会各级井然有序。除此之外,人们还在种植粮食和果树技术、家禽饲养技术方面进行了改良,并且把很多蔬菜用来制作调味品,形成了最原始的调料,开启了“一物多用”的饮食时代,可见周人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先进的。
二、西周时期的饮食原料的加工、储藏及饮食种类
1、饮食原料的储藏
从殷商时期,人们就知道饮食原料需要贮藏,因此经常把剩余的原料放入挖好的地窖中贮藏,铺上茅草或抹上泥土封存,防止食物腐烂变质。但是那时的生产力低下,饮食原料的种植规模和肉食类原料的饲养规模并不是很大,所以需要贮藏的东西比较少,贮藏手段也相对简单,到了西周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种植和饲养的规模开始扩大,因此就需要更加先进的贮藏手段。
《国语.周语》中记载:“野有庾积,场功未毕。”其中的“庾”指的就是露天囤积粮食的野外藏粮场所,这种储藏方式非常方便,但是容易被自然灾害所影响,所以只能是作为临时储藏的场所,不能长期使用。于是周人又发明了“囷、仓、癝”等地上设施来储存粮食,储存之前把原料进行加工,这样就可以保证粮食的长期储存而不至于腐烂变质。
除了建筑地上工事储藏粮食,人们还建筑地下工事储藏水果和肉类,主要分为冷藏和干藏两种,冷藏是在地下建造地下井窖,利用地下温度比较低的原理来冷藏食物,但是地下潮湿,未经过加工冷藏的食物容易受潮腐烂,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干藏法,将肉类和水果进行脱水,制成肉脯和水果干,这样储藏的原料可以“超长待机”,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懂得利用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来储藏食品原料。
2、粮食的加工
西周时期的粮食加工是依靠石磨、磨盘和杵臼来完成的,石磨和磨盘用来给谷物脱壳,一人手持石棒然后转动石磨,把谷物脱壳,基本磨碎,然后把脱壳的谷物放入臼中,用杵上下捣动,直到把谷物完全捣碎,这个捣的动作称作“舂”,古代人也把这种方式成为“舂米”,相传刘邦去世后,皇后吕雉为了报复他的宠妃戚夫人,就把戚夫人派去做苦役,每日舂米十斗。从近代的考古发掘来看,西周时期有木杵、石杵、陶杵,也有地臼、木臼、石臼,用不同的杵和不同的臼捣出来的食物也各有风味。
3、饮食种类及烹饪方法
(1)饭
我们今天的主食是米饭和稀粥,其实这是一种巧合。当时的人们主要是用黍、稷、禾、麦蒸成的米饭,但是有的人掌握不好火候,于是有时候加多了水就把米饭熬成了米粥,人们发现米粥也有养生的作用,于是经常食用,渐渐的米粥也成为了主食。
在副食方面,主要有炙、脍、羹等。炙即为烤肉,人们把生肉放在火上来回翻烤,撒上花椒、盐、香菜、胡椒、孜然等调料,等到肉熟了以后就一边喝酒一边吃肉,《诗经.小雅.匏叶》中有云:“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脍是把牛、羊、鱼等新鲜食物切成薄片,然后用特制的调料腌制,这样就能得到鲜美的肉制品,人们称之为“脍品”。西周时期的羹分为大羹和普通人食用的羹:大羹为祭祀用的肉,也就是白水煮肉片,不加任何调料,以表示对神明的敬仰;另一种羹叫做和羹,是用“盐梅”这种调味料调出来的,然后再加入蔬菜和醢等辅料,虽然味道奇特,但异常鲜美。
西周时百姓只能吃普通的菜羹,大多数是用野菜制成的,虽然简朴,但是对百姓来说也是一种鲜美的食物。贵族们可以吃牛肉羹、羊肉羹、鸡肉羹,可见小小的羹,即体现了当时羹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体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异。
除了炙、脍、羹等,西周时期还有一道流传千年的名菜,即为周八珍。周八珍主要为:淳熬(在米饭中放入肉酱和油,类似于盖浇饭);淳母:即为肉酱拌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煨烤炸炖母羔;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网油:网油包烤猪肝。
制作这些菜肴的原料,主食原料是当时最主要的黍和稷,副食原料是牛肉、羊肉、猪肉,制作方法主要是炙、烤、卤、煮等等,在烧制的时候需要庖丁解牛那样优秀的厨师来制作,对刀功和火候的要求都极其严格,这也进一步体现了西周时期原料的丰富和烹饪技术的进步。
(2)酒
中国的酒历史悠久,中国人更是离不开酒,早期的酒虽然称为酒,但是度数低,相当于一种饮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周时期的酒主要有“浆”,是用梅子做成的酒,带有酸味,与今天的饮料差不多,只不过更加纯天然无公害;“鬯”,是一种用黑黍酿造的酒,也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用粮食酿造的酒,因为黍本来就很珍贵,只能供贵族食用,因此用黑黍酿造的酒则更加珍贵,也只供上层社会饮用;“醪”这种酒制作方法极其简单,就是未经过滤而得到的甜酒,度数低、入口甘甜。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在河北藁城的西周遗址中发现了用桃核、李核、枣核泡制的果酒和药酒,这说明那时候的人就知道水果有一定的医疗价值,也懂得用喝酒的方法来养生了。
结语
西周时期的饮食原料、副料、农作物种植技术、家禽饲养技术、原料和副料储藏加工技术、烹饪手段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出现了蒸煮烹炸等多种制作方式,也逐渐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肉食、蔬菜、水果为辅的饮食特点,奠定了我们今天饮食结构的基础,但是名贵的饮品和食品仅供贵族饮用和食用,也体现了当时等级观念的强烈。
无论如何,西周时期的饮食都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源头,这种特有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留下了无尽的饮食文化,让我们看到了礼仪之邦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