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什么时候开始喝茶?喝着喝着如何就变成品了?品着品着又怎么斗起来了?最后又摆起了茶阵,茶如何从一隅喝向全国,品遍天下,这中间有什么样演绎变化?请看我为你慢慢道来。
说起茶,绕不过祖先神农氏,由于长期在野外活动,出于安全考虑,神农氏一直坚持喝开水的习惯,每次在野外都要架起锅来烧开水饮用,这次神农氏不知尝了什么毒草,水未烧开就昏迷过去了,不知过了多久,昏迷中的神农氏在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中苏醒,他艰难的爬起来,发现身边锅中的水烧开了,但锅中不知什么时候掉进了几片叶子,锅中翻滚的开水变成黄绿色,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正是这淡淡的香气将神农氏从昏迷中唤醒。
饥渴而又浑身难受的神农氏舀起一碗水呷上一口,这水虽然有淡淡的苦味,但似乎有一股沁人心脾之力量,神农氏慢慢喝下一大碗,不但体内的翻江倒海渐渐平复,人也精神气爽起来,这都是这几片叶子的功效啊,神农氏想道,清醒之后的神农氏从不远处的一棵树上找到了叶子的来源,树上这些神奇的叶子便是后来的茶叶,这便是神农氏发现茶叶的传说。神农氏及族人通过饮用,茶的一些功效也被逐渐发现,生津解渴,利尿解毒,提神醒脑等等,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功效,喝茶的历史也便开始了。
当然,以上只是关于茶起源的传说,真正对茶有记载的是晋代常璩著的《华阳国志》,此书是记载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习俗的著作,书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之师以茶蜜进贡,到明未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也说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巴蜀一带传入中原的。
读过中国远代史的人都知道,关于神农氏有两种说法,一是神农氏与炎帝同为一人,二是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不管哪种情况都表示两人一脉相承,而炎帝的母亲是华阳国的公主,这说明什么?说明神农炎帝的活动范围在包括巴蜀在内的古华阳国,也即表示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发现茶叶也就是在这个地域,史料和传说都共同指向茶叶的发源地在巴蜀,因此,茶叶的发源地是不应该有争议的。
确定茶叶的发源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寻找为什么巴蜀人有喝茶的习惯?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个故事。当年诸葛亮率军经过蜀地,将士们遇到大山中的瘴气中毒而纷纷病倒,士气萎靡。忧心忡忡的诸葛亮这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白发老人告诉他,让将士们口中含着茶叶行军即可解瘴气之困,诸葛亮第二天依梦而行,果然茶到病除,将士们身体元气恢复,精神抖擞,士气大振。
巴蜀多为山地,山高林密,多雾瘴之气,湿气亦重,巴蜀人喜欢食辛辣之物以祛湿,这样的饮食习惯又导致体内热毒猖獗,而茶刚好能除雾瘴之病,解体内热毒,因而成巴蜀之地必饮之物,缺之必病。这说明茶最初是用来解渴,治病的,这样必须要大口的喝才能达到目的,慢品是发挥不了作用的,有茶谚曰,好茶一杯,精神百倍,茶水喝足,百病可除,这也说明茶在开始之初是流行大口喝的,喝茶的目的是为了治病,养身,并没有细品的雅兴,至少在茶的发祥地巴蜀是这样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从食药一统到食药分离,专药治专病,毕竟对症下药见效要快,人们不再以茶为药,不再依靠大口喝茶来治病,而且茶传入中原之后,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人的身体素质也不一样,茶也不是完全用之为药,特别是对于有闲的贵族阶层,慢慢品味茶的色,香,味可以消磨时间,正是因为这样,就有了抛弃大口喝而细品的条件和要求。
有品就有论谈,就有讲究,继而就有文有诗的产生,茶的文化味就浓了,因品茶的心得体会而产生的茶诗茶文茶画也受世人亲睐与传颂,如此又反过来促进人们品茶的雅兴,从六朝开始品茶之风渐起,到唐朝陆羽《茶经》问世,更是为品茶论茶提供了依据,标准,品茶之风也趁势而盛。
《茶经》中蕴藏着儒,道,释三教的思想理念,茶的焙制要好心态的配合,不急不躁,火候适中,不偏不倚,心态中和,品茶要静,斟茶不能过满,以茶待客谦和有礼,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煮茶选水要回归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活趣味,这又符合天人合一的道教宗旨,而禅茶一味揭示的是茶与佛教的渊源,品茶需要心灵的参与,能陶冶性情,能加深修养,这样一来,品茶就进一步取代喝茶超越养生的范畴而成为养性。
唐朝佛教的兴盛,也是品茶之风盛行的原因,过午不食的僧人坐禅需要茶的提神与充饥,还有朝廷对茶生产的重视和相关茶政制度,促进茶业发展的同时,也助长品茶之风的盛行,到宋朝时品茶之风更盛更普及,宋徽宗赵佶是茶中高手,著有《大观茶论》一书指导人们制茶,品茶,之后品茶之风也一直沿袭下来,不同的历史时期时盛时衰,但一直未曾间断。
品茶中蕴含儒,道,释的文化基因,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真正地学会品茶,能安心地品茶,超脱尘世的名利,在闹市中寻得一份自由自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领悟人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现在品茶加入太多的功利,实用主义至上,难以达到品茶的意境。
喝茶养生,品茶养性,但喝茶与品茶是不能以时间来绝对划分的,大口喝茶养生的年代肯定也有小口细品的人,品茶养性盛行的时期也有大口喝茶解渴,治病,养生的人,卢仝的七碗茶诗产生于品茶正盛的唐朝,但诗中讲的却是大口喝茶的痛快淋漓之感。现在炎热的夏季,在某些地方的路边也有免费供茶点,供行人解渴,说明喝茶品茶并存而不互相排斥,养生养性不可分。
茶兴于唐,盛于宋,品茶之风的兴盛与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环境相关,以及世人奉行的价值观有关,唐宋经济发达,社会相对稳定,品茶的习俗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时尚。
品茶要求静和悟,但是静极生动,悟久了也想交流,包括对茶的优劣,冲泡技巧,品质鉴赏的见解以及实际操作,评判标准进行各抒己见,比个高低,赛个输嬴,这样品茶之外便有了以争胜负为目的斗茶。
斗茶主要以茶色与汤花作为主要标准,茶色即茶冲泡后的颜色,它可以反映茶叶采摘是否及时,焙茶的火候是否适中。纯白为上,表示茶质鲜嫩,火候正好。色青表示火候不足,色灰好火候太老,色黄为采摘不及时,色红表示炒茶火候过头。
汤花是指茶面泛起的泡沫,根据泡沫消失的早晚和是否在杯中留水痕定优劣,泡沫久聚不散,水痕晚出为优,泡沫易散,水痕早现为劣。
由此可知,斗茶只停留在对茶叶优劣的评判上,与品茶悟茶的深浅没有多少关系,玩的是一种乐趣。宋徽宗时期,斗茶之风最盛,朝廷一度根据斗茶的结果来决定贡茶品类。
从来佳茗如佳人,是宋代大家苏轼对茶的咏叹,茶这位佳人不但养生养性养趣,她还曾踏入江湖,演绎了一段江湖侠义。
清朝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洪门天地会,曾以摆茶阵的形式进行联络,求援,识别敌友等,茶阵是以茶杯,茶壶,茶盘的组合来传达不同的信号,下面列举三种茶阵,以便读者略为了解茶阵的意义。
一,单鞭救主阵,用于求救,布阵为一杯茶,与右侧茶壶嘴相对,如图。
破阵:如能相助,即饮,同时吟诗:单刀独马走天涯,受尽尘埃到此来,变化真龙逢大吉,扶持明主坐龙台。
若不能相助,将茶倒入壶中重新倒一杯饮之。
二,斗争阵,用于互相比试,挑战。三杯茶并列,与右侧茶壶嘴相对,如图。
破阵:如应请取三杯饮之,如不应请则取一杯饮之。
三,清转明阵,用于宣誓,八杯茶分两排,右侧壶嘴对中间,如图。
破阵:先说复明灭清,后取而饮之。
茶作为江湖隐语,在特殊的历史阶段担负着神秘的使命,行走于充满危险的江湖。
中国是茶的故乡,喝茶养生,品茶养性,斗茶养趣,江湖茶阵,不同时期的茶风茶事,反应了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其无比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