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专家李毅
李毅领衔的普外日间病房医疗团队
年轻的主任医师李毅是一名肝胆外科专家,年5月入医院后,在短短时间内就作出了让人惊讶的举动。
去年10月,他成为普通外科日间手术病房负责人,带队为胆囊疾病患者开展手术。在这里,他打破了大众对手术的传统认知:1、术前术后不输液,24小时内出院;2、修改出院医嘱,将“低脂饮食”改为“正常饮食”;3、有炎症也能立即做手术。
这三种近乎“叛逆”的改变让很多病人都不敢相信,然而,他用事实证明,这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更利于病人康复的行为。“我将这称为‘去传统医疗模式’,或者叫做‘胆囊手术的再认识’。”李毅说,自该院普外科日间病区启用到现在,已经有余名患者在这里完成胆囊切除手术,“他们不仅少了很多对手术的恐惧和术后的痛苦,而且康复得很好啊。”
专家直言
我们要打破对胆囊手术的认识误区
李毅属于“出名趁早”的外科医生,他曾在世界最知名的腹腔镜培训中心——法国斯特拉斯堡IRCAD和国内实力最强的腹腔镜培训组织——中国腹腔镜肝脏外科学院接受系统性培训,在30出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知名度,是四川省内较早一批开展腹腔镜肝脏手术的医生,对于高龄患者的手术有丰富经验,个人最高手术年龄99周岁。
在10多年的肝胆手术实践中,李毅发现很多人对胆囊手术存在很多误区。
最大的误区是关于胆囊功能的。人们认为,胆囊是消化器官,如果切了消化就不好。“从医学上讲,胆囊是暂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当手术切除病变的胆囊后,胆管可以部分代替胆囊的功能。”他说,很多人固执地认为胆囊长结石了你不能切除我的胆囊,所以即便经常发作胆囊炎依然强忍着或者只保守治疗,殊不知,胆囊的病变是产生结石的原因之一,长了结石的胆囊,实际上是病变的胆囊,“留着一颗已经病变的胆囊,长期的炎症刺激反而带来更多的风险。”
第二个误区就是对手术本身。人们认为,胆囊手术虽然是个较为常规的普外手术,但依然要住院5-7天,术前术后还要输很多液,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李毅介绍说,传统就诊环境和治疗模式给不少患者造成了心理负担,甚至因此拒绝手术治疗,“实际上,医学已经进步很多了,我们不需要住院很久甚至不需要输液。医疗服务也在不断提升,带来心身一体化的治疗改变。”
第三个误区,是李毅需要让患者大胆“再认识”的,那就是关于胆囊疾病患者术后的饮食问题。传统观念认为,胆囊手术患者需要长期低脂饮食,不然会导致腹泻。李毅说,这种认识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患者对胆囊手术的担忧。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饮食已经趋于健康,低盐低脂已是很多家庭的日常,术后正常饮食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
李毅认为的最后一个误区,就是“正在发生炎症的胆囊患者需要消炎后才能手术”。他说,按照急性胆囊炎东京指南(TG18)的标准,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可以尽早手术的,术前消炎不但不会减少患者风险,反而给患者带来额外负担。
基于大众对胆囊手术存在的误区,李毅决定用行动作出回击,帮助患者尽快实现身体的康复。
病人惊叹
手术当天就出院,居然还不输液
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充分部署,医院普外科刘雁军主任亲自落实,普外科增设普外日间病房,从胆囊手术着手,突破大众对外科手术的一些传统认识。医院领导班子对这种从患者利益出发的尝试非常认同,院长刘早阳对记者说:“医院专门召集了普外、麻醉、护理等相关科室进行协调,全力配合普外日间病房工作。”
一名70岁的蒲姓婆婆成为普外日间病区的患者,她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被剧烈的腹痛折磨,虽然明确是胆囊炎,但在是否摘除胆囊这个问题上她和家人始终犹豫不决,他们担心,这个年龄做手术怕下不了手术台。
李毅用“话疗”的方式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在经过充分的检查和评估后,李毅团队在腹腔镜微创操作下完成了手术,整个过程耗时不到30分钟。被送回病房后,蒲婆婆2小时内即进食并下床活动,当天就办了出院手术。
这个过程让蒲婆婆自己都感到惊讶,那么大年纪,不仅没有输液,而且快速地出院回家了。最开始他们还质疑:“做一台手术,液都不输一袋?”李毅耐心地给她和家属进行了好一番解释。
“很多老百姓认为输了液才是安全的,其实它同样存在风险。国家卫健委早就出台了医疗十大安全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减少输液率。”刘早阳表示,普外日间病房对治疗做出的改变,正是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国家方针及自身实际做出的改变,医院也将持续鼓励创新,不断推出各项利民举措,实现患者的最大化获益。
其实,李毅领衔的普外日间病房启用后,改变的不仅仅是不输液,他还打破了很多传统胆囊手术的常规做法:常规胆囊手术患者在术前头一晚10点后就禁饮禁食,术后一天才进食,因此让病人饿得心慌慌,而他的患者仅需要术前6小时禁食2小时禁饮,术后2小时内即可进食;一般情况下胆囊手术患者次日才能下床走动,而他的病人2小时内就要求下床康复运动;通常胆囊切除后患者出院时医嘱上写着“低脂饮食”,而李毅将出院医嘱修改为“正常饮食”……
一系列的改变让患者顿觉手术轻松了很多,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前来找李毅团队手术的胆囊疾病患者越来越多。一个月前,一名在铁路局上班的重庆患者因急性胆囊炎发作,他提前预约了李毅的手术,来到成都是周三早上,做完检查后当日中午便手术,晚上8点就出院回成都的宿舍休息,周四早上他居然就乘车回重庆了。“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手术当日留观一晚,第二天早上出院,但部分患者经评估符合出院标准后,也可以当日手术,当日出院,回家休息。”李毅对记者说。
高效背后
我们有一个团队在支撑,每个环节都严谨
李毅说,在当今,胆囊手术确实算是常规手术,“但手术就有创伤,有创伤就有痛苦。我们之所以能够减轻病人痛苦,实现24小时出院,不是因为我们手术医生的技术多牛,更重要的是背后有个团队支撑,每个环节缺一不可,而且无比严谨。”
李毅说的这个团队,包含肝胆外科团队,还有麻醉团队、护理团队,“确切地说,我们多学科协作,采用的是‘加速康复外科’模式。”
这种模式是针对每个患者,制定实施个性化方案。术前,对疾病进行全面且精准的评估,术中围绕微创和麻醉进行,降低患者的手术打击,术后则重点围绕伤口镇痛、优质护理、康复管理展开,通过细化到伤口的镇痛管理和标准化的系统护理服务,解决治疗后面临的疼痛等问题,增加患者术后康复运动时间,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有的患者对疼痛特别敏感,针对他们,术前我们还要实施超前镇痛,术后则与疼痛科合作,借用局部阻滞麻醉以及针灸等多方式缓解患者疼痛。”李毅说,在多学科团队的支撑下,每个环节都发挥巨大作用,尽量让病人舒适,“所以他们能够实现快速出院。”
彰显公益
继续探索,或将推广至更多日间手术术式
据了解,医院普外科日间病房是国内率先实施取消病房内静脉医院之一,而李毅将出院医嘱中的“低脂饮食”修改为“正常饮食”在国内也不多见。他告诉记者,这是基于专家共识和自身实践的结合,帮患者加快了回归正常生活的步伐。不过李毅强调:“这不能说我们这个团队是多么先进,而是因为其他人没有深入去做而已。”
对于医疗团队勇于创新、敢于站在患者立场去思考并取得进步的行为,医院党委书记徐俊波给予了高度认可。他对记者说,李毅团队通过努力,正在让大众走出胆囊手术的误区,多学科协作的环环相扣,实现了患者就医感受的提升和经济负担的减轻。“现在已经很明确的是,普外日间病房的胆囊病患者大幅缩短了住院天数,医院床位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周转,与此同时还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让他们更加快速地回归正常生活,医院的公益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医院普外科日间病房多学科协作模式已在胆囊切除的日间手术中得到稳固运行,它的安全合理可靠性得到了证实。下一步,该团队还将继续探索,将它推广至更多的日间手术术式。
李诗敏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余星雨图片由医院提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