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低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应该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当面临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区域,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第3.5.1条和12.1.3条规定要求,采用减隔震技术。
具体评价要点包括:(1)主体建筑宜设置在较好的地基上,使地基条件与上部结构的要求相适应;(2)房屋建在半填半挖或不同土层上时,不宜把挡土墙作为建筑自身结构构件的一部分;(3)山地建筑场地勘察应有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方案建议;(4)边坡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5)临近边坡、陡坎上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
(6)应结合其使用功能要求、场地特性等,尽量减少或避免出现分层退台、吊脚等结构形式;(7)应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形式、接地形式、复杂程度等,合理选择符合结构实际工作状态的力学模型;(8)不利地段建造的丙类及丙类以上山地建筑,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考虑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
(9)结合分层退台结构、吊脚结构等结构形式的特殊性,应对其整体抗倾覆能力进行验算,其方法应进行专门研究;(10)分层退台结构的退台处,部分构件嵌固造成结构扭转效应明显,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应严格控制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的比值,不宜大于1.2,不应大于1.3;(11)分层退台的框架结构,由于其计算嵌固端不在同一平面,柱脚内力应根据实际嵌固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12)吊脚结构尚应采取措施保证吊脚构件的延性,对出现的短柱需要特殊处理;(13)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山地建筑,应根据其不规则程度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提高其抗震性能,必要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另外,专家在进行评价中,还需要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版)》GB-、《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项目设施设备水平评价,是对装配式低层建筑在山地区域使用外部环境的补充,用于解决供水、供电、供暖方面的需求。按照山地区域城镇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山地建筑的供排水系统应按照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城镇发展规划及当地的供排水条件合理设计。
建筑给水应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供水。无法直接供水的,应合理确定提升泵房的位置及高程,降低能耗;建筑的给水系统应根据地形高差、建筑高度、建筑使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护管理、节约供水、能耗等因素,合理确定竖向供水分区;生活用水调节构筑物及二次加压供水设施不得建设在地质危险区域,且应做好卫生防护措施;
二次供水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供水竖向分区的要求,每个分区宜采用环状管网供水。排水管道的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坡度,合理减小排水管管径。在大坡度区域应采用消能措施降低流速,防止管道冲刷损坏。结合装配式低层建筑在西南山地区域的使用环境,具体的评价要点包括:(1)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的防洪设计标准是否与当地城镇防洪标准相一致。
(2)装配式低层建筑是否具备雨水利用、再生水处理及回用设施。(3)关于装配式低层建筑的生活热水供应,是否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先采用新能源系统。(4)装配式低层建筑的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排风、排气设施,是否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5)装配式低层建筑的防火分区是否符合《山地城镇建筑设计导则》第5章规定,设机械排烟系统。
(6)装配式低层建筑是否集成了空调系统,预留了安装空调设备的位置和条件。(7)是否结合西南山地区域的能源政策、能源结构及环保等要求设计采暖系统。(8)供配电系统应按照建筑的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发展规划以及当地供电条件合理设计,道路、庭院照明灯具的风格应与建筑景观和室外环境相协调。(9)在高海拔使用地区,应具备避雷设施。
工程技术是指具备绿化技术、水文组织、挡土墙及护坡和自然生态修复等工程技术措施;能够充分利用建筑周围、广场、道路、排水渠、水体驳岸、边坡、挡土墙等区域,形成绿化用地的具体措施。装配式低层建筑应该作为整个项目的组成部分进行规划与设计,从水土保持,防止地灾、水灾,保证建筑的安全,保持山地区域的自然生态总体平衡方面展开评价。
具体评价要点包括:(1)能否在建筑环境中采取多种绿植种植方式,加强对绿化植物的选择与控制,以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防止病虫害,保护原生植物的多样性。(2)能否采取适宜的水文组织系统对山地环境各种径流、集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做到水土平衡、保障山地建筑场地的稳定性,提供与绿化技术、水文组织、挡土墙及护坡、自然生态修复等内容相关的环境评价工程设计文件。
实践证明,技术选择需要按照选择主体对在装配式低层建筑产业技术决策、管理、学术的水平,平衡好广泛性和代表性问题,结合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把握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选择的规律,为技术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具体来说,技术选择的主体应该来自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实施主体,包括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家和项目实施层面的专家。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选择应该体现行政管理部门和项目实施主体两个层面的述求,符合国家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符合西南山地区域企业在利基市场中的竞争策略。因此,在建立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将短期市场行为和长期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指标赋权的首要工作是遴选赋权专家团队,依据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参与指标赋权的专家组成应遵循多层次、多部门、多学科以及内外结合的基本原则。
1、多层次:是指参与指标赋权的专家,既应有来自行政管理部门的,也应包括来自企业决策层面的。其中来自行政管理部门的技术专家应该由制定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制定装配式建筑产业政策、撰写装配式建筑产业规范的专家等。来自企业决策层面的专家应该是服务企业战略决策的高层领导、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总工、进行项目实施的具体执行专家等。
2、多学科:是指构成参与指标赋权的专家应该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对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特别了解,也需要对西南山地区域的技术经济、人文艺术、企业决策管理特别熟悉。3、内外结合:是指指标赋权时,不仅有来自装配式建筑项目的专家,而且应吸收来自信息工程、管理工程、创新战略等方面的专家参与。
总体上,遴选指标赋权专家的目的是让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既要体现国家在装配式建筑产业方面的产业引领作用,强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的重要性;又要体现专有技术体系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中的灵活性。
权重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学者曹卫兵1曾根据计算权重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将其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组合赋权法三类。考虑到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发展尚不平衡,实际数据积累不足,再加之时间范围较窄,指标的权重与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自身价值以及评价者对该指标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有关,就技术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暂且采用德尔菲法主观赋权。
另外,关于层次分析法,一般用于指标体系较为复杂,数据不足,且存在定量与定性指标共存的情况。其权重分析方法步骤为:(1)确定层次结构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最后得出层次总排序和相关权重,最终分析是一个定量分析的结果。
本论文渉及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均较多,如技术应用范畴、区域政策支持力度、资源与生态环境、方案设计能力、方案实施能力、标准化与模数化水平等定性指标;预制率水平、装配率水平、技术参数的领先性、主体结构创新、装修设备管线应用等可量化指标。根据对上述权重方法的分析,综合本论文对指标体系多元化、多维度、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具体要求,将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权重分析及评价。
首先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按照语义聚类法的基本流程,构建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基本流程,在归纳影响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关键因素基础上,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内外先进示范项目的内容,广泛征求行政管理专家和的项目实施主体方面专家的意见,结合利基理论和技术选择理论,按照科学、合理、客观、全面、便于理解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