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食文献收藏家二毛老菜谱使创新菜品成

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888005.html
03:13

封面新闻记者薛维睿

5月15日即将举行的“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上,“中国美食(菜谱)文献展”作为其中重点推出的特展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博物馆举行的美食菜谱类的文献展览。

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二毛从他数十年的菜谱收藏中,精选出从明清到上世纪80年代的本菜谱文献,以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等为主要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美食文化(菜谱)的历史、变迁与美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二毛

为了这次美食文献展,二毛重新梳理了自己近30的收藏。“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收藏,其实我不完全是有意识收藏,我是因热爱而自然而然地探寻。”除了收集本身的乐趣以外,他通过菜谱获得更多的是超越收藏的意义。

收藏老菜谱的30年,也是他从事美食相关工作的30年。作为中国美食的爱好者和研究者,除了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的身份,二毛还是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专家,以及中国现代美食诗歌的开创者。

二毛整理收藏菜谱

中国美食不灭

“我在重庆、成都、北京开了30年餐厅,研发创意了30年的菜肴,阅读了无数美食的书籍,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文章,但直到面对这些传统老菜谱,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数十年在这些老菜谱中细细追溯,二毛从中看到了中国美食发展的脉络,感受到是饮食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以及一代代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美菜》,年纽约出版

藏品中时间最早的来自于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明末清初达到第一个高峰,在清末民初达到顶峰,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50年代初,直到60年代饮食文化受到打压。”

在二毛收集到的60年代以后的文献里,有数量不少的油印菜谱,这些非正规出版的文献菜谱让他深为感动,“在被压制的年代仍然暗流涌动,这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倔犟和不死。所谓中国美食不灭,正是得益于几千年来中国饮食文化极富生命力的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菜谱

改革开放不久后的80年代,饮食文化得以重新发展。“和诗歌、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在这个年代的总爆发一样,传统饮食文化也以崭新的色、香、味、形、器、意呈现。”对于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烹饪大师,以及他们对食谱和食史的撰写和口述,二毛认为是“真实而有见地”的。

菜谱收集止于80年代(90年代特别优秀的收了极少部分),二毛认为,90年代中后期开始,菜谱传抄日益严重,普遍缺乏原创性,以致这以后绝大部分的菜谱没有收藏价值。

历史与创新

没有创新的菜谱没有价值,而追溯传统正是为了寻找“新”的根基。对于二毛来说,研究传统菜谱是挖掘、传承、转化和利用的过程,正是老菜谱和老师傅让如今创新传承菜肴成为可能。

美食需要创造力,创造离不开对传统的学习,研究老菜谱是推陈出新的必要条件。“我主张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离开传统的创新是不成立的。”二毛认为,时下流行新派川菜、新派粤菜、新派淮扬菜等,但若脱离了传统菜系的传统,新派之“新”很难有长久的立锥之地。

农村缺粮供应证

以美食的历史发展为序,文献展划分为明清、民国及建国后三个类别。除了这三大类别,根据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等线索,特色菜谱还将分列的专柜展示。

比如,“四川文献”就是其中单独设置的专柜,有近册(件)与四川、重庆相关的菜谱及食单,还有50年代至90年代初成都各种粮油肉票。“四川食单”也有单独的陈列专柜,包括成都餐厅、金牛宾馆、锦江宾馆、岷山饭店、努力餐等四川著名宾馆饭店食单。其中最为特别的是年由一代川菜烹饪宗师蓝光鉴指导,其嫡传弟子张松云、孔道生二位大师操作的“成都满汉全席”,“这是非常稀少的文献,将作为单独的展位展示。”

像“成都满汉全席”这类有特殊地位的文献还有很多,在美食文献展上都会作为特色专柜单独呈现。比如“外文中国菜谱专柜中有一本《中国美菜》这是已知这个世上最早的英文中国菜谱,年在纽约出版。”

还有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中国的名优食品的加工和制作”,一套六本单独列柜,“这个系列的文献是油印的,因此印数有限,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也非常珍贵。”

在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各大钢铁公司包括首钢、攀钢、鞍钢等都有各自的菜谱。除此以外,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菜谱、中国铁路局的菜谱等都陈列了专柜。

“粮油供应证”也设立了一个专题。“粮油供应证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可以看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需要为生存吃饭,也因为饥饿更渴望美食,这是有历史意义的呈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