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生活古人的日常饮食

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43777.html

呓语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茶米油盐酱醋茶,我们耳熟能详的开门七件事,样样都与饮食脱不开关系。但,不管是产生酸甜苦辣咸的调味品;还是葡萄石榴番茄一类的蔬菜水果;还是如马铃薯、红薯、玉米一类的主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传入中国的。那么,在缺乏如此多原料以及现代烹饪技术的情况下,古人的饮食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古人的饮食习惯,与现在我们所倡导的一日三餐不同,古人习惯“一日两餐制”。宋朝诗人高公泗有诗云“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两膳”一词充分证明了当时人习惯一日两餐。古人的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时间大概在早上九点左右,而第二顿饭则是餔食,也叫“飧”,时间大概在下午四点左右。古人一日两餐的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古代没有电灯,夜晚太过黑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粮食问题。

其次,笔者想谈谈的调味品问题。在现代,我们最常用的调味品有三种:盐、辣椒、醋。相对来说,我国用盐和醋的历史都有几千年,但辣椒原产地在美洲,明末才传入中国。我国使用花椒、姜、茱萸来作为辣椒的替代品,同时达官贵人和宫廷还会使用非常珍贵的胡椒来制造辣味,但胡椒在我国古代较为稀有,直到宋代才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少有人知的是,在古代,梅子是一种和常见的调味品,古人经常用梅子来处理腥膻之物。另外,像酒、酱一类也是常见的调料。

我国可以称得上是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事实上许多常见的食物也是来源于其他地方。以主食为例,有五谷杂粮之称的粟、黍、麦、稻、菽五种粮食作物是古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但事实上仅依靠五谷并不足以养活国人,在古代即使是“贞观之治”这样的大治之世也会有人饿死,直到明代玉米、马铃薯、红薯等高产易种植的食物传入,人口才实现井喷式增长。

最后,笔者想说说古代的特殊饮食方式--火锅,这是我们现代人都熟悉的反式,但在古代也是极为受人追捧。古代人以鼎作为火锅的器皿,甚至还产生了五熟釜、分格鼎这样分格的鸳鸯锅。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甚至还曾为火锅做过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人类第一件真正的炊食具是陶器

到了夏商周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新石器时代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炊食具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

中国自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直至清朝灭亡,铁器易于导热的性能与同时动物油脂的广泛使用促成了“炒”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烹饪方式的发明

而且炊具是从灶为核心的复合烹饪器,灶上所用炊具是釜和甑,盛食和进食的器具有碗、盘、盆、罐及勺、箸等也慢慢出现

——林雨茹

谈起中华先辈的烹饪与美食文化,那当然有说不尽的历史,讲不完的掌故。上面两位同好分别从烹饪器具、用餐习惯、调味品、粮食作物的演变,直至“火锅”的溯源等问题上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让我们猛涨知识;和之也在此聊做补叙,谈一点自己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体会。狗尾续貂,请诸位看官指教。

炊具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烹饪方式的发展变化。随着生产力发展,尤其生产技术的发展,陶器、青铜器、铁器相继出现;制盐、榨油、磨米磨面、酿酒酿醋、酿造酱油等技术纷纷出现并成熟。于是,烹饪方式也丰富多彩起来。

最原始的烹饪方式当属无需炊具的“烤”。早在先秦时期,《礼记》中记载了三种烤法:“燔”、“炮”、“炙”。其中“加于火上曰燔”,也就是直接放在火上烤;炮,需要先将食材用草或者湿泥包裹起来,然后放火中烤,做法类似于后世的叫花鸡;炙,“贯串而置于火上”,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烤串。现代饮食中也有其他“烤”的遗存:如关中地区的特产“石子馍”,就是把面饼放入被烧得滚烫的卵石中烤熟,香香脆脆,别有风味。

陶器限于其最高受热温度,只能进行蒸、煮等低温烹饪;金属器皿与食用油出现之后,温度更高的煎炒烹炸开始被广泛应用。较为古老的烹饪器具有鼎,釜,甑等。不过这个时候,烹饪方式还是以蒸煮为主流。当时常吃羹汤之类的食物,而现在日渐少见。其中鼎和釜现在已不见使用,但是甑还依稀可见,关中小吃“甑糕”即是用这种炊具蒸制而成。

关于中国古代的用餐习惯,虽然一日两餐颇为多见,不过也曾存在一日三餐甚至一日四餐的做法。这和阶层差异、地域差异可能都有关系。如《战国策·齐策四》“管燕得罪齐王”条称“士三时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意思是读书人一天三顿饭都吃不饱,而你的鹅、鸭却吃不了。这说明当时已存在一天吃三顿饭的现象。又如汉朝的时候,皇帝宫廷饮食定制为一日四餐。有《白虎通义》为证“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夕食,少阴之始也;莫(同暮)食,太阴之始也。”

两宋时期,宵禁解除,夜市繁荣,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了餐制的改变。在平时的早餐、晚餐之后,也有很多人选择去夜市美美地吃一顿。

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记载了清朝各地的饮食风俗,其中有“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的说法。可见,在实行宵禁的清朝,“两餐制”和“三餐制”随地域不同,也未能完全统一。

此外,饮食文化的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也有分不清的关系。如胡椒,胡麻(芝麻),胡萝卜,葡萄、苜蓿等都是由西域传入,甘蔗、香蕉、西红柿等则是由海路传入。关于食物,还有个有意思的小知识,“凡是名字为单字的,大多为本土作物;凡是名字为双字或多字的,一般为外来作物。”

时代风气与政权更迭也对饮食文化有所影响,如,唐代开放包容,异族商人纷纷来华。胡人的饮食习惯在当时影响甚广。当时,北方地区的羊肉,烧烤,胡饼等食物的风行可以体现。又如,元朝建立,蒙古人入主中华,烧烤与羊肉等等又再度风行。

——和之

#历史那些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