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壇载厚重,鼎铸辉煌丨客家人如何在东南亚开

山东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63696.html

引言

客家人,是汉族民系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一支,广泛分布于中国广东、江西、福建等地,以及东南亚印尼、新加坡、越南等国。客家文化享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美誉,今天我们常说的“你、我、他”就是客家语中“尔、吾、其”的古音。

历史上客家人曾大量移居东南亚,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华侨领袖对东南亚的发展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如著名商人罗芳伯在印尼开办“兰芳公司”,李光耀带领新加坡人民完成民族独立等实际,都是东南亚华侨史中光辉灿烂的篇章。客家人移居南洋后,逐渐成为当地经济繁荣的支柱,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各国人民一道,将东南亚的整体面貌变得越来越好。

福建客家民居

一、颠沛流离,锲而不舍——四海为家的客家人

客家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距今已有约年。在中英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大量客家人选择移居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生存发展。数百年来,客家人在侨居地努力奋斗,开发建设,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客家人的故乡在中原地区,在西晋之前,他们一直生活在这片沃野良田之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但是,永嘉年间爆发的“五胡乱华”却打破了长久的平静,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八王内乱、国力衰退之时,先后建立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

国将不国,老百姓又如何能独善其身?

于是,客家人开始了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定居于我国南方各省。在其后的数百年里,历经唐末黄巢起义和南宋高宗南渡,客家人终于成为汉族民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他们集群聚居于闽、粤、赣一带,立足成家、安身立命。

客家先人南迁纪念坛

也许上天就是要与客家人开个玩笑,平静的生活到了清朝再一次被打破。晚清末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因洪秀全的任人唯亲、刚愎自用骤然失败,起义的主力军——客家人自然受到了牵连,大量百姓被迫开始举家逃亡,迁徙南洋。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东南亚第一批商埠的开创者

“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闽人和潮人占埠。”——东南亚华人口头禅

这句广为人知的民间谚语,鲜明简洁地概括了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华侨史。其中的“客家人开埠”,就是指客家人移居到东南亚之后,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最终成为东南亚开埠元勋的艰辛历程。

客居南洋的华侨一来到这里,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经商头脑,逐渐成为东南亚第一批商埠的开创者,闻名中外的早期客家华侨领袖罗芳伯就是其中一位。罗芳伯祖籍广东梅县,在年与宗族人一起来到荷兰殖民下的印度尼西亚谋生。当地的土著人以淘取金沙为生,但是由于方法比较原始,导致效率低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批量生产。

罗芳伯

罗芳伯和族人们来到加里曼丹岛定居后,也学起当地人起早摸黑地采矿。好景不长,西方殖民者很快来到这里欺凌土人,当地的人民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敌不过敌人的洋枪火炮。

有一天,当罗芳伯和族人在山上实地考察时,看到荷兰人正在用鞭子抽打一名一丝不挂的印尼人。血气方刚的罗芳伯冲下山去,一把夺过荷兰人的鞭子,大喝道:“他到底犯了什么罪,你要这样鞭打他?”荷兰人哪里听得懂中国话,便用手去掐这位挑衅者的脖子,谁知从小习武的罗芳伯丝毫不慌,一把将那个士兵推翻在地。旁边的四个荷兰兵一拥而上,竟也不是他的对手,只得仓皇逃走。

经过这件事,当地的印尼人对罗芳伯刮目相看,尊称其为“大唐客长”,罗芳伯也在当地建立起了“兰芳公司”。说是公司,其实更像是一个“共和国”,内部高度自治,拥有完整的工农商业体系,甚至还拥有一支武装队伍,同仇敌忾抵御来犯之敌。从一开始的几万人,到后来的二十万人,兰芳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在罗芳伯的带领下,当地人除了开采金矿外,开发展出许多副业,垦荒种粮、挖塘养鱼,使这块岛屿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客家先民

兰芳公司大大改善了当地印尼人的生活条件,堪称华侨在东南亚的一大创举。虽然延续余年的兰芳公司最终还是难逃被殖民者消灭的厄运,但罗芳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却一直受到当地人的敬仰。

今天,加里曼丹岛上的民众人人都会说一口地道的客家话,他们还专门为罗芳伯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久久传颂他的光辉事迹。

三、人在异乡,心系祖国: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开路先锋

客家先民多出自书香门第,他们在儒家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后代人以非常注重文化教育。侨居东南亚后,他们继承了世代重文的传统,在当地大力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深深以此为荣。

梅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点,也是当代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梅州成为了中国境内客家文化的代表。

一位曾在这里任教20年的法国神父曾在回忆录里记述:“嘉应镇总人口不到3万人,却拥有十多所中学和几十所小学,学生人数占到了居民总数的一半。梅州全境的学校总数达到六七百所,这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在这一点上,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能与之媲美,哪怕是欧美国家也不能及。”梅州人对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可见一斑,故而被誉为全国的“文化之乡”。

广东梅州义兵统督蔡蒙吉故居

历史上大量客家人从梅州移居东南亚,使中华文化的种子开始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遍布城乡的中文学校、独树一帜的中文报纸、别具特色的华人小食街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阵地。

中文学校早期的客家华侨领袖,在积极创办民间社团增进乡邻感情的同时,还大力募资开办了许多中文学校。据记载,年印度尼西亚中华会馆创办的“中华学堂”是东南亚地区第一所近代新式华校。

从此后,东南亚各国的华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起,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到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印度尼西亚国内华校的规模已达到所,学生总人数超过17万人。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侨同胞纷纷仿效,为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扬添砖加瓦,华文学校在南洋显示出大好的前景和无穷的活力。

中文报纸20世纪初东南亚的“报业巨子”胡文虎是侨居东南亚的华人领袖之一,他在缅甸发家致富之后,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新闻传媒上,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弘扬传统的中华文化。

“报业巨子”胡文虎

在年1月15日《星洲日报》的创刊宣言中,他宣布了创办胡氏报纸的初衷:“提高国人之知识,辅助学校之不足”。他认为传媒舆论是一个社会的喉舌,负有指明道路的重要天职,当时的缅甸物质基础有了初步的发展,但精神文明仍然非常落后,一场思想变革势在必行。

除了《星报》外,胡文虎还创办了《晚报》、《虎报》、《总汇报》等共计16家中英文报纸,采取自由开明的方针,积极宣传抗日思想,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实阵地。

中华小食街客家菜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东南亚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盐焗鸡、梅菜扣肉、三杯鸡、白斩河田鸡等名菜都是客家菜中的招牌,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

客家名菜:梅菜扣肉

在今天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的大街小巷,各色中华小食街和饭店数不胜数,客家名菜与当地的佐料、饮品相得益彰,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海外华侨在东南亚开设客家菜馆,不仅让传统的中国饮食传播到各个国家,也大大丰富了当地饮食文化的内涵。

结语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许多客家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涉重洋移居东南亚诸国,并在当地定居下来。但不论他们走了多远的路,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血脉,而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继承和发扬了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在异国他乡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勤劳、刚强、爱国、热情的客家人不愧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系之一。

参考文献:

《鹤山县志》

《广东通志》

《漂洋过海的客家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