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先明幸福河的文化内涵及其启示中国水事

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本文刊载于《中国水利》年第11期

幸福河概念的提出是新时代我国治水事业的新标志,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水理念,体现了系统治理的治水思路,也显示出治水过程中的文化自信。我们有必要理清幸福河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指导幸福河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保护、文化传承和文化弘扬。

先进水文化是幸福河概念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水利部党组迅速贯彻落实,明确提出新时代大江大河治理的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坚持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就幸福河目标作出了明确阐述:必须做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一个都不能少。

防洪保安全是幸福河的基础,优质水资源是幸福河的基本服务功能,健康水生态是幸福河的生命,宜居水环境是幸福河外在的直观指标。而先进水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就是“要宣传展示我国长期治水实践形成的灿烂文化,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及其时代价值,讲好治水故事,营造全社会爱水节水惜水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先进水文化成为幸福河的5项指标之一,得到了水利行业上下的普遍认同。但是,先进水文化为什么能够列入幸福河的指标?如何理解幸福河的文化内涵?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幸福河,从字面理解,就是两个要素:一是幸福,二是河流。意思也很明确,就是造福人民的河。

从幸福的要素讲,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也就是说,幸福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幸福河的客观因素——河流以及治河治水成果,只有通过主观因素才能得到认可并发挥作用。这种主观感受的幸福,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我们所说的幸福河中的幸福,是大多数人对河流的一种主观感受。抛开个体的特殊性,这个幸福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在现实实践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从根本属性上说,幸福河之幸福,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概念,即一个包含了文化属性的概念。

从河流的要素讲,水是生命之源,“水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它也兼有精神的功能”“水的存在能使人类产生一种观念、产生联想”。河流是水流宣泄的通道,是自然水存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独特的人文地理单元,是上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距今~年前的马家窑文化装饰着美丽、柔和、对称的水波形纹路彩陶,标志着河流文化生命已经诞生。乔清举在《论河流的文化生命》中提出“河流的文化生命表现为人与河流的相互交往所形成的理念,是人与河流关系的升华,表现了人与河流、自然的互动和同构”。

▲建成于年的陕西省洛河龙首坝/安忙喜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研究认为“生本能的目的是始终致力于使生命获得新生或幸福……文化的目的是为服务于人之生本能整个过程而设立的,同时它本身也是为生本能服务的一个过程”。

水—河流—生命—生本能—幸福—文化—河流,这种相互关联的逻辑表明,幸福河,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概念,无论从幸福的主体——人的角度,还是从幸福河的客体——河的角度来说,文化都是幸福河不可或缺的根本属性。文化是幸福河概念的应有之义。

基于幸福河概念选择文化的表达架构

文化,是一个经常提及却又十分复杂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

生命的孕育离不开水,人类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揭开了文化(广义)的篇章,人类对于自然形态水的审美赋予水文化(狭义)生命。水文化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原点,河流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我们对幸福河的认知定位在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这五个方面,实际上是物质的四个方面与文化的并列,显然这里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特指精神财富。

水文化是基于水而生成的一切文化,河流文化是基于河流而生成的一切文化。幸福河的文化必定离不开水文化、河流文化。从道理上来说,幸福河的文化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体验的那部分水文化、河流文化,也就是先进水文化。因此,幸福河的文化一定是河流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水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含水文化,水文化包含河流文化,河流文化包含幸福河文化。如此,也可以把幸福河文化表述为与幸福河相关的一切文化。

▲湟水河以其优美的水生态环境成为西宁人民的幸福河/李先明

文化包罗万象,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人们往往是从文化的结构上划分,以此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化。文化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和层次。文化的结构有物质与精神两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

幸福河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主体是人,客体是河流。因此我们研究幸福河必然要观照主体和客体。人,是自然人,是通常意义的人,在幸福河研究中主要体现的是代表大多数的人。河流,既有自然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就其自然属性来讲,流动的河流天然地与河床、上下游、左右岸有着切不断的联系和矛盾;河流,流动的是水资源,与吃水和经济社会有着深层的关联和矛盾;河流,是水利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对象和场地,自然与水利建设和发展有着深层的关系。

有鉴于此,将制度文化单列出来,在表达中更有利于观照人与水、人与河流、人与水利建设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中观的文化结构划分,即把文化划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结构。

①物质水文化:是指承载在物质之上的水文化,并非指广义文化概念的物质财富。一切与河流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承载着人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产和创造的文化,都承载着人的认识和智慧。物质水文化主要包括水形态、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等。

②制度水文化:指人们在对水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以及协调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以及组织形态、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文化。这包括与水有关的法律、方针政策、重大决定和法规、条例、制度等,也包括以此为指导和规范所进行的饮水、治水、管水、用水、亲水、节水、惜水、护水等实践中产生的文化。

③精神水文化:指基于水而生成的全部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水哲学、水精神、水科学、水风俗、水伦理、水文艺等。

任何一种文化的划分方式都会有交叉,上述三个层面的水文化交叉部分采取看主流、看本质、看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办法划分。

幸福河的文化内涵

幸福河作为一个新的文化概念,究竟有哪些内涵呢?从基本逻辑上说,赋予人们幸福感受的河流文化,就是幸福河的文化,亦即河流的文化幸福。进一步说,幸福河文化,就是让生活、工作在流域里的人们获得关于河流的积极向好的体验的文化,包括人们关于河流需求的满足感受、亲近河流的美好感受、获得一定积极价值与意义的感受的文化。因为自然禀赋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一条河流本身可能就会带给生活在流域里的人们积极向好的体验,也可能需要经过不断的治理和维护管理才能获得积极向好的体验。因此对于特定河流,幸福河文化的内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发展变化的。

▲秀美天河甲天下/王忠庆

分析研究表明,幸福河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引发人们对河流及其治理取得的物质成果稳定向好感受的物质文化

人们工作、生活在流域之中,对自然河流本身就可能获得美好体验,这是水形态、水环境、水景观作为物质存在,满足了人们审美需求、环境需求和特定心理需求的文化。这种河流往往是自然禀赋比较好的河流。对更多的河流而言,可能需要经过不断的治理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治理形成大量的治水物质成果,包括水形态、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等,这些物质成果本身是水利建设的主体部分,在带来实实在在的治河成效的同时,也会形成以其为载体的认识、理念、智慧等文化成果。其中那些能够引发人们对河流及其治理取得的物质成果稳定向好感受的文化,就是引发人们对河流产生幸福感受的先进文化。

一座水利工程建成后,从物质层面讲它可能带来了很好的成效,但这种成效在人们的感受里不一定会对应到是因为建设了这座水利工程或是由治水成果带来的,甚至会误认为水利工程带来了负面作用。如果水利工程通过本身造型设计、建设理念、运用(调度)原理、新闻宣传、展览展示等各种文化建设,引导人们了解工程效益,启发人们把水利工程和河流向好改变的成效联系起来,让人们感受到治河带来的好处,或者因此而获得某种价值和意义的提升,那就是先进的水文化、先进的河流文化,就是幸福河的文化所在。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刘铁军

同样的道理,对于水形态、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等关于河流的物质,如果能在设计理念、建设工艺、新闻宣传、展览展示等过程中,让人们接触亲近并真正感受到水形态的魅力、水工具的智慧、水环境的优雅、水景观的美丽,或者因此而获得某种价值和意义的提升,那就是先进的水文化、先进的河流文化,就是幸福河的文化所在。比如黄河上壮美的壶口瀑布和乾坤湾,长江三峡坛子岭上供游人参观的大江截流材料——巨型混凝土四面体,房地产开发商经常用作销售宣传的卖点——河畔湖畔的优美环境,旅游开发的漓江山水意境,等等。

▲风景如画的曹娥江大闸/李先明

有必要说明的是,幸福的产生是一种稳定或持续向好的感受。水形态、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等给人们的感受可以是低起点甚至是负面的,但只要能得到持续向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而如果是高起点的,要做到持续向好的感受和体验,就应当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一锤子”买卖或者短期效应。

还须强调的是,愿意亲近河流、参与实践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人们参与实践,在河流物质和文化的创造过程中渗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河流的变化,可以更直接地获得某种价值和意义的提升,那正是更生动的幸福河文化所在。同样的道理,对于水形态、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等关于河流物质文化的创造,如有更多人更深入地参与,就会有更直接更深刻更持久的幸福体验,形成更活跃更优质的幸福河文化。

▲吴本秩,时年87岁(年),中共党员,安徽省舒城县晓天镇龙潭村人。他于年赴龙河口水库建设工地,担任晓天镇民工团团长。期间,吴本秩带领多名民工,风餐露宿,昼夜奋战,创下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图中照片系年国庆龙河口水库晓天民工团干部合影/吕务农

保障人们对河流及其治理成果不断改善体验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人与物、物质与精神结合的产物,是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文化。制度水文化是指导和规范人们对水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以及协调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文化。毋庸讳言,这些用以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方针政策、重大决定和法规、条例、制度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规范与被规范之间的矛盾。当生活在流域的人们切实感受到这些制度法规是为保障河流、造福于民而制定时,就会切实遵守和执行,这些制度法规就能够发挥作用,成为保障幸福河的制度文化。否则,这些制度法规可能会出现不被尊重、不被执行,甚至被践踏、被破坏的可能,就不可能成为先进的水文化、河流文化,因而与幸福河文化背道而驰。相应地,那些真正保障河流及其治理成果、为人们造福的法规制度,就会在水事活动中长效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人们依此进行饮水、治水、管水、用水、亲水、节水、惜水、护水等方面实践,并在实践中创造属于河流文化的先进水文化,成为幸福河的文化。比如李冰总结提出的“深淘滩,低作堰”岁修原则,因其科学合理,后人严格遵守,甚至将其镌刻在二王庙的墙壁上。再如年在全国推行的河长制,仅一年时间就在各地落实到位,而且相当多的地方还延伸制定出台了村一级的河长制、企业河长制、警察河长制等等。中央层面顺势推进,于年在全国推行湖长制。河长制湖长制就是新时代最为典型的为人民造福的制度水文化。

好的制度水文化往往是科学总结了群众治水、管水、用水的经验和做法,遵循水的自然规律,符合实际情况,能够真正保障人们对于河流的需求,可以让人们亲近河流并感受其美好,甚至可以获得一定积极价值与意义的感受,这正是先进水文化的魅力。

▲年2月22日,江西省永丰县参加小农水工程建设的民工在阅读年中央一号文件/黄小红

启发人们对河流及其治理成果产生总体向好感觉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从生成的主体来说,是人类内在思想情感的文学表达,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理性升华,甚至是人类思想认识的艺术宣泄;从受体来说,是人类内在思想情感的慰藉,是人类思想认识的共鸣,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寄托,或者是人类思想波动的宣泄出口。精神水文化是深层的水文化,是三个层次中最核心、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文化,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水文化。和其他两种文化一样,精神水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文化,那些片面认识、垃圾思想、极端宣泄也常常充斥其间。只有那些真实反映客观事实、代表大多数人的情感、表达群体共同心声的精神文化,才能够被广泛接受;只有那些能够启发人们对河流及其治理成果产生总体向好感觉的精神文化,才是体现艺术共鸣、思想升华、情感慰藉的先进文化,才是带给流域人们关于河流幸福体验的幸福河文化。

▲“悬河”济世万人仰慕——小浪底枢纽工程/刘凤翔

本文的分析只是粗线条的总体分析,还没有做到细致系统的分析,但不代表细线条领域的精神文化不重要,相反,有些领域对人们的幸福感受来讲甚至十分重要。

比如水习俗。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河流环境中,人类对自身生活规律的调整。事实上,河流状况对人类饮食习俗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这也正是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结果。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特点,干湿燥润,四季变化,对生活在该流域的人口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川渝的麻辣,湘鄂的干辣,都是对长江带来的不同湿气的适应;安徽一带流传的“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俗语,是对燥润相济、四季分明淮河的留恋;新疆特殊的水利设施“坎儿井”是人们适应严酷干旱条件的取水用水习俗,甚至形成了特有的“坎儿井”文化。河流对流域人们用水、吃水、饮食习俗的影响是深刻的,这种集体养成甚至塑造了流域地域的集体人格特征,成为集体文化的烙印,化为刻骨铭心的依赖和留恋,是成为“生长在此的每一个人成长的记忆,更是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自古形成的落叶归根的情怀,实质上就是人们对母亲河的怀恋和对同一流域饮食习俗文化烙印人群的亲近和好感,流域饮食习俗的集体养成带来的幸福感有时甚至超越丰厚的物质条件,成为中老年人群的第一感受。

▲江苏省泰兴市古溪镇刁网腰沟/缪宜江

精神文化是核心文化,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往往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物质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恰恰是精神文化大有作为的地方,精神文化可以春风化雨、教化育人,润物无声。近年让人印象深刻的精神水文化,包括反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电影《天河》、历代治水名人的评选确定、水利精神表述语的征集和宣传推广、最美家乡河的评选、最美基层河长的遴选活动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精神文化极大丰富的今天,各种精神文化,包括各行各业的精神文化,各种外来精神文化,各类糟粕精神文化,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都在争夺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争夺其文化影响力。水文化、河流文化因其基础性、公益性、专业性特点,很难赢得市场的青睐,竞争力明显处于下风。

引起人们对所在河流进行认知、追求、借鉴、对比等并获得比较美好体认的人类已经形成的水文化

幸福具有相对性,人类对幸福的体验常常是比较体验。这种体验,更多的是纵向与过去比、横向与周边比等。对河流的幸福体验也是一样的。实践证明,本流域和其他流域已经形成的水文化的比较,有助于人们对所在河流进行准确认知:比本流域好的,可以借鉴,成为追求的目标;比本流域差的,可以直接获得比较美好的体认,幸福指数自然提升。因此,引起人们对所在河流进行认知、追求、借鉴、对比等并获得比较美好体认的人类已经形成的水文化,也可能成为幸福河的文化。

黄河下游在人民治黄以来的70多年里,实现了岁岁安澜,与历史上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动辄决口、泛滥、改道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人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新疆依赖“坎儿井”生活的人们,不会与相距较远的江南水乡比,而往往与周边已经断流甚至消亡的内陆河流相比。相比之下,他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和所创造的“坎儿井”文化着实让人自豪。

幸福河文化内涵对幸福河建设的启示

研究幸福河文化的内涵,目的就是为建设幸福河服务。理清幸福河的内涵,可以对照现有水文化建设,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幸福河文化建设,让河流更好地造福流域人民。

当前水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对照幸福河文化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水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总体上讲物质水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物质建设,对物质水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有的甚至不理解物质层面的文化存在,普遍存在以物质建设代替物质水文化建设的现象。从水形态、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等主要物质水文化领域来看,水景观建设有机构有政策有制度,已经形成水景观建设物质水文化规模;水工程物质文化建设处在自由发展阶段,在文化、人才、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较快;而其他领域,没有机构、组织和制度,基本处于沉睡状态。从地域上看,江浙沪地区对物质水文化建设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则偏弱。

从制度文化层面来看,水法律、水利方针政策、重大决定和法规、条例、制度等建设已纳入水利工作序列,已经形成了机构、队伍、人才、计划相对齐备的制度体系。不足之处在于基层执行乏力,人们依照制度水文化进行实践再创造的认识不足,机制缺乏,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饮水、亲水、节水、护水等领域的制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从精神水文化层面来看,可以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机构不健全,人才队伍缺乏,投资缺乏,成果不多,有影响力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从精神水文化的主要方面来看,水精神、水科学已纳入水利机构的正常工作范围,有机构,有计划,有人才,有投入,抓得很成功;水哲学,研究渐多,但与治水关联的应用缺乏;水伦理,虽有大量个案研究,但理论构建尚待深入;水风俗,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未见系统、深入研究;水文艺,机构弱化,人才短缺,投入不足,许多文艺形式还是空白,有些社会热门的文艺形式被冷落或无视。

对建设幸福河文化的建议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水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于上述问题分析,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水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文化自信的政治站位,提升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需要站在文化自信的政治高度和幸福河文化造福人民的高度,切实增强对水文化的认识,像重视治水工作一样,高度重视水文化建设。

二是加强文化机构建设,重视文化人才培养。建议设立水文化发展主管司局,加强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建设,像抓水利业务工作一样,抓水文化建设。加大水文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做到有机构管、有专人抓、有专业人士办事。

三是从财政立项入手,切实加强物质水文化建设。水利是基础设施,治水是公益项目。要从规范标准切入,制定物质文化的标准;要从审定立项切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要从规划设计切入,高度重视嵌入式水工程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水工程文化生产力;从施工设计切入,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引入流域人民参与机制,营造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让流域人民切实感受到水工程建设的辛苦、成效的伟大、文化的魅力、幸福的源头。

▲水电工匠们围绕在一面党旗周围工作/王国忠

四是从制度设计调研入手,加强制度水文化建设。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大胆进行制度创新,让流域人民更多地参与到制度文化的调研、制定、设计中来,让制度设计遵循客观规律,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在制度设计中,增加劳动、参观、公益、调研等参与式设计,让社会公众,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河流和治水项目中来,让社会各界都可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河流和治水工程及各类水文化,以制度文化创造更多的衍生文化。高度重视基层制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总结推广基层好的制度文化。进一步加大制度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精神水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精神水文化的多样性,对每一种精神水文化都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加大顶层设计力度,瞄准新时代水利建设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几个重大水文化建设项目,力争出精品力作,打出水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注意补足水精神、水习俗、水文艺等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精神水文化短板。加强水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加强水知识、水文化科普和宣传教育,打造有文化气息的河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六是成立水文化投资公司,设立水文化发展基金,以有力的水文化激励政策为指导,以足够的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充分引导市场资金流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动公益水文化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年第11期

作者:李先明(中国水利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

编排:王慧

责任编辑:李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