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的床有一种不变的魔法,叫空间限制,这种限制让我无法动弹。总是要经历几番惨痛的抗争,才能得以挣脱限制。出门前一看时间,上班又要迟到了。
地铁里面偶尔会充斥着鸡蛋饼的味道,相信我,这在挤地铁的早晨并不是一种美好的味道。口罩里面的嘴代替眼睛撇了撇,心里默默说道,早餐绝对不吃鸡蛋饼了。
匆忙赶上了迟到前的最后一班电梯,在死亡时间前完成了打卡。还没走到办公桌,就被叫到领导叫过去安排了任务。解决完紧急任务之后,时间已经快11点了,可以点午饭了。
是的,我总是错过早饭。我知道这样对身体不好,但是没有时间啊!总是提醒自己下次一定早早起来吃早饭。
下班回家,跟老妈视频,问我今天吃的什么,我说回锅肉,羊肉粉。老妈一听就说又是外卖,自己学会炖点汤,做个饭嘛。一边积极的点头回复老妈说的对,我周末一定给自己熬个汤。一边想着这么冷的天还要下楼买菜,做个菜过去2小时,我睡个懒觉、刷个剧不香吗。
是的,我总是在吃外卖。
我知道这样对身体不好,但是外卖好吃又省时间啊!总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吃一些营养的东西。
——职场人日记.12.3
职场人每天都要面对一日三餐的问题,早餐错过,超80%职场人的午餐用于社交,而“晚餐”常常变成一个目标概念,不是消磨在回家的路上,就是在外卖中完成。
职场人的一日三餐,在时间黑洞与职场环境的挟持下,还能好好吃饭吗?
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中,互联网行业的职场人,日常用餐的问题早已成为影响身体状态,营养健康水平的常见问题了。尤其是早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再赘述,但是作为一个胃炎患者我希望能多次强调不吃早餐的危害,让大家从本质上重视起来。不吃早餐短期会让人反应迟钝,降低注意力和身体免疫力;长期不吃会引发胃炎,胃溃疡,慢性病上身,引发肥胖。同时,吃不营养的早餐,也不能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打开,促进新陈代谢。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重视饮食营养,忽视用餐健康,都是在消耗你生活的本钱。而关于好好吃饭这件事,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其痛点的核心在于寻找食物在美味、营养、便捷三者之间的平衡,寻找到一种关于饮食的平衡,这也是当下科技想要在饮食上做出创新的出发点。
而人类也在以各种方式来进行创新尝试,这其中就包括FerranAdrià等美食家,针对烹饪本身进行改良的“分子料理”,康宝莱等代餐品以较为柔和的方式部分代替和补充一日三餐,以及Soylent等互联网式“彻底改变人类食物”的尝试,以及新近的“人造肉”等新产品。
只是,科技在饮食上的创新似乎并一直都并不如其它领域那么顺利。
科技对饮食的改变轨迹是一个圈
我们从纵横两个维度来观察,科技对饮食的影响。
从横向时间轴来看,火的使用揭开了文明的序幕,人类开始创造独有的烹饪技能。工具的出现与迭代,触发了从狩猎到畜牧,从采集到农耕,这两次食物史上影响深远的革命,都属于人类饮食文明的大跨越。
随后,移民打破了不同饮食文化的界限,“哥伦布交流”重新定义了食材的全球分布。步入现代社会,工业化的集成也深入到了食品大规模生产,并把纯净、快捷和标准化植入到了我们的饮食习惯……科技发展对于食材的开发和拓展,对于食品生产方式都有极大的影响。
再从纵向社会发展来看,饮食从一开始从“果腹”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到承载了许多仪式性和超越性的社会意义,比如祭祀、节庆等。再结合社会发展不平等,跨地域文化的因素,让“吃”有了平民和高阶之分。种种这些饮食背后的含义如今也烙印在我们身上。所以对于食物的需求已经变得更多样化了。
比如中国饮食文化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一个地方饮食文化的建立与它当地的物产、气候、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都密切相关,比如西南以辣去湿,并随着码头文化的发展,麻辣火锅成为主流;北方多食咸肉以御风寒,因为口味重常常伴以面粉类为主食;海疆岛屿则多食咸鲜海产。从北到南,口味由咸转淡;从西到东,口味由辣转甜;从陆到海,味道由重转轻。对于此,科技发展带来的改变就显得很薄弱了。
从食材种类、到生产方式、保存方式,再到获取方式都在科技的影响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变化,只是饮食本身,比如对主食的需求、饮食习惯、地方口味,比如一日三餐,目前并没有因科技的发展带来明显的变化。科技对饮食改变的路径就像一个圈,在围绕的饮食的所有环节做改变,但是始终很难触及饮食本身。
当今社会,特别是职场人已经开始对科学饮食有需求。如何能节约职场时间?如何能吃的更营养?如何更贴合消费者的口味喜好?这些问题都是科技的发展在饮食上正在面临的需要创新的挑战,不仅仅只是科学膳食的理念了,更是需要进一步深入到产品本身,生产出能平衡时间,营养,口味的饮食产品。
当然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颠覆式”创新已经被证伪,更何况是饮食的创新。
代一餐还是代三餐?
如果要寻找生活上关于饮食创新的案例,我们应该不能一下子反应出来什么。
因为我最近看了知乎上热搜的电影《salyut-7》,所以就想到了太空食品,恰好就是科技在饮食创新上的典型场景。在这部太空电影中,战斗民族的宇航员在太空都带着伏特加。
当然不排除这是电影艺术形式处理,只是太空食品究竟都是些什么,很少有人认真研究过。由于空间环境的不同和航天员生活工作的特点,对太空食品提出了许多特殊要求,如体积小,重量轻,营养丰富,方便进食等。太空食品基本上都以蛋白质和水为核心元素,其种类基本分为糊状食物(肉类和蔬菜的混合浆状食品,放置在铝制管内,像牙膏一样挤出)、压缩食品(压缩饼干)、复水食物(遇水可软化)等。仔细理解这些需求,其实与我们对于代餐食品的要求是相通的。
“未来食品”的概念已经不新鲜了。
早在年,一位勤奋的硅谷码农Rhinehart厌倦了吃饭这件事情,决定自己动手做出一种可以代替吃饭的东西,通过查阅资料把各种人体需要的营养以可冲泡粉末的模样放进袋子里。在“解放你的身体”这样丝毫不解风情的极客风宣传口号下,他在众筹网站上募集了超过万美元。在众筹、风险投资、快速迭代等互联网标配玩法的推动下,这款名为Soylent的超级食物已经成为一家估值一亿美元的公司。
这款产品很快在中国有了效仿者,只是其代全餐的极端创新概念在中国遭遇了明显的“水土不服”,其倡导的代全餐的概念在中国市场上,即使是精英职场上都显得“过于创新”了,这与中国职场人群的饮食变化需求没有形成很好的匹配,因此并没有在中国复制美国市场的成功,故事戛然而止。不过,“代餐”这个概念,从代一餐开始,逐渐以不那么“革命性”的方式,进入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代餐”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在口味和使用上开始配合现代人步调,总结了他们的真实需求。比如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肥胖、慢性病需要更合理、更健康的食物;比如烹饪时间消耗,不能节约职场人时间成本,需要食物准备更加方便快捷;再比如年轻人的碎片化意识,需要能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提升自己的“颜值”、“身材”的产品。
代餐就是当前科技在平衡饮食在美味、营养、快捷上的创新成果之一,在资本和媒体的双重驱动下逐渐瓜熟蒂落,成为了一个新风口。代餐的风已经吹到职场年轻人的面前了。
什么是代餐?营养专家认为代餐就是餐的替代,因此应该具备“餐”所具有的基本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倡导均衡营养,改善饮食结构。
代餐种类多样,包括代餐棒、代餐奶昔以及可以与牛奶搭配食用的代餐粉等。代餐食品含有的热量适中,并且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营养成分。一杯热量为卡-卡的代餐奶昔和卡-卡的普通食物提供的营养素分量相当。
一杯康宝莱代餐奶昔所富含的营养
作为代餐领军者之一的康宝莱已经有40年历史了,产品系列一直在更新和增量,以代餐奶昔为核心延展出每日营养、目标营养和运动营养,致力于以优质营养改善人们的生活。他们倡导的是科学膳食的理念,通过均衡营养和合理运动等实现健康和塑形的目的,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营养,健康生活
多年来,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推进营养的科学性,康宝莱打造了一个由余位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此外,其还专门设有一个营养咨询委员会(NAB),由著名医生、科学家和健康专家组成,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全美最佳医生”获得者。康宝莱还与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在内的多家学术机构合作,研制开发先进的营养配方,并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最高标准。
目前康宝莱已经是全球营养代餐及蛋白质补充类产品排名第一的品牌,同时也是全球体重管理产品排名第一的品牌。(来源:欧睿国际(EuromonitorInternational)数据)旗下享有盛誉的奶昔代餐产品一直以来受到广泛认可,每天都有近万份奶昔被全球各地的消费者享用。
但是,越是具有影响力的饮食品牌,就越需要坚守底线。
安全是所有食品产品的底线
天猫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代餐轻食类目销售额同比增长%。据CBNData《功能营养代餐市场消费趋势》显示,近一年来,国内代餐市场的消费金额和消费人数均呈现50%的高速增长。在这样高速增长的市场里,必然是良莠不齐。
食物的创新之所以很慢,是因为它也是“带着镣铐跳舞”,安全是所有食品产品的底线。
目前市场上有部分代餐产品是“三无产品”,未标注成分、未标明出产地,也没有经过规范的临床验证。消费者无从得知这些产品添加了哪些成分,也无法判断营养标准,长期食用后容易出现营养不均衡等情况。与此同时,还无法溯源产地和生产信息,让消费者没有安全保障。
食品安全是企业需要放到首位去考虑的要素。目前市场上较为权威的标志,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简称蓝帽子标志,英文是Bluehatsign,是我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为天蓝色,呈帽形,业界俗称“蓝帽子”,就像给食用其产品的消费者戴上了“安全帽”。而目前市场上以康宝莱为代表的代餐产品头顶“蓝帽子”的并不多。
有“蓝帽子”标志的康宝莱代餐奶昔
在食品安全上,很多企业都做了创新的尝试,康宝莱也不例外。
从食品生产的整个流程来说,食品原料的种植,采集,筛选,加工,包装,出厂,每一步都是需要质检环节和质检标准。伴随着数字化科技的发展,产品动态溯源已经成为现实,原料入厂后都会立刻获得其电子身份信息。只要用扫码枪扫描任意一个外包装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