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西方饮食渐入中国
晚清时期,随着外国人越来越多进入中国,西方的饮食也进入中国。
番菜、洋菜馆等在口岸城市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而吃西洋菜也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同时期,关于西方菜做法的书,也进入了中国。这本书就是《造洋饭书》。
《造洋饭书》目录《造洋饭书》该书是中国最早的西餐烹饪书。宣统元年(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卷首先开列了《厨房条例》,说明了必要事项。然后分二十五章介绍了西餐的配料及烹调方法。卷末附有英语、汉语对照表。
张德彝:最早记录吃西餐的国人之一
年,张德彝跟随斌椿前往欧洲考察,是为斌椿使团。在他关于该次出访的笔记《航海述奇》里,他详细记录了在外国轮船上吃西餐的经历。
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饭时桌上先铺白布,每人刀、插、盘、匙、饭单各一,玻璃酒杯三个。先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面包、糖饼、苹果、梨、橘、葡萄、核桃等。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更有牛油、脊髓、黄薯、白饭等物。下客数人一篮白米饭,无菜无茶,较之恶草具以进者差胜。此盖英国小船,所有器皿一切多不齐备;而船中零星奇巧物件极多,非楮墨所能罄。(张德彝《航海述奇》)
从张德彝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德彝对西餐并不是很感兴趣。而其中也显示着中西餐饮文化的冲突。
《曾纪泽日记》中的中西餐冲突
在《曾纪泽日记》中,有比较明显的中西餐饮文化冲突的书写。
光绪四年十月,曾纪泽被派往欧洲担任驻英法公使。
因此,经过两三个月的准备之后,曾纪泽终于坐上火轮船出发了。
十一月十一日,由于中外饮食文化的冲突,发生了船主扔掉腊肉的事件。
因家人携带腊肉等件,致舱中有秽恶之气,不合船行章程,船主怒令弃掷。
由于腊肉等件会产生的气味,影响了船舱的干净整洁,和航海的规章不符合,因此被勒令扔掉。
对此,曾纪泽也做出了应对:
余自督仆役捡视,可存者存之,当弃者弃之。(《曾纪泽日记》第页。)
可见,对于中西餐饮文化的冲突,面对国际航海规则,即使是曾纪泽大人,也不能不遵守。
小结
近代餐饮文化交流与冲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方式。
随着健康、卫生等现代性理念的传入,中西餐饮文化的交往、冲突和融合,也日益增多,中西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变化。
当然,即使到今天,这种融合和冲突也依然存在,且不会消失。
写于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