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物可入菜,可能是最懂中国菜的英国女学霸

        

“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吃中国菜?如何欣赏中国菜?”畅销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将这些问题视作“人生使命”,在长达三十年的中国美食探险之旅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扶霞是世人眼中的“学霸”。30年前,这位英国“学霸”来到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从此爱上四川美食,后来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花了3个月学习专业厨艺。除了吃中国菜、做中国菜,扶霞还写了不少有关中国菜的书,获过四次有“饮食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

从上世纪90年代接触川菜至今,扶霞对中国菜的热情没有减退。“我对中国美食的兴趣无限,我觉得一辈子学不完,三辈子都学不完。”上一部作品《寻味东西》出版时,扶霞曾在上海这样表示。

如今,新作《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面世。不同于扶霞前两部“译文纪实”系列作品《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这本《君幸食》在沿袭其风趣写作风格的同时,还包含大量学术研究与人文思考。正如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在推荐语中提到的,“给中国传统烹饪智慧找到全球性参照和现代性诠释,眼界开阔、考据精深”。

《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君幸食》每一章都在考察一道经典菜肴,从麻婆豆腐到东坡肉,从虾籽柚皮到刀削面,扶霞从特定食材或烹饪方式出发,以敏锐的观察者、热情的“局外人”身份追溯中国美食的历史变迁、地区差异及发展历程。

“君幸食”一词源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狸龟纹漆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即劝君进食、“吃好喝好”的意思。扶霞在英文原版扉页上选用了这三个字,一则与书名InvitationtoaBanquet完美贴合,二则足见其对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的推崇。

“君幸食”一词源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狸龟纹漆盘

多年来,扶霞在世界各地品尝美食,与当地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在典籍和食肆中体味中餐的独韵。《君幸食》汇集了扶霞30年来的中餐经验和实地研究,第一章“开宴序”以她儿时最熟悉的英国中餐外卖店必备菜肴“糖醋肉球”开篇,讲述与中餐由来已久的缘分及西方人对中餐根深蒂固的偏见。最后一章又以在美国盛极一时的杂碎收尾,强调中国菜在全世界受欢迎的同时处于不被了解的矛盾处境,呼吁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