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美食游记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trends-love.com/shangye/16281.html
与当下的中国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处于整个世界的“边缘”地带,没人会考虑去上海度假或者购物,英国很少有大学开设中文课。在中学开设普通话课程的想法会显得可笑。朋友们觉得她学中文简直古怪,就连她自己也觉得“学习中文好像没什么用”。可能是天生大胆于对美食的探索,也可能是骨子里厨子的基因在作祟,扶霞·邓洛普借着“少数民族研究”的名义,来到了成都,开启了她对中国美食的体验与探索之旅。从“发达”到“落后”,很难不生出优越感,但是扶霞基本至少在书中表达得十分克制,没有明显的居高临下地俯视,也没有一味的讨好,可称得上是一个“真诚”的作者了。对异乡差异的不适应,扶霞最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比如“那道恶心的皮蛋,无论是味道还是口感,都让我全身发麻”;比如九十年代的重庆在她眼里有一种“肮脏的宏伟”;再比如面对菜市场残忍的杀生场面时的厌恶……但是她同样毫不掩饰对美食的喜爱。对于扶霞来说,成都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逃离,让她得以“第一次卸下所有的责任与期待,生活变成了一块白板”。《鱼翅与花椒》中最吸引的便是作者对菜品的制作和食用过程的描摹,一笔一画,细致有趣,像是放慢了的电影,逐帧地呈现在你的眼前,回神猛然发现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菜品或者小吃,居然有这么复杂的流程与工艺,味道居然如此的美妙可食。对于我们日常浸润其中的人来说,读到相应的段落可称得上是特定菜品“再发现”了。除了目之所见,扶霞也是是身体力行,全然投入,餐馆的后厨,老师们日常菜市场、烹饪学校的课堂……就中间或夹杂着她与人们的互动和观念的阐发也颇有生气。那是90年代温暖而鲜活的成都。同样在书中也看到了复杂的中国,从90年代初到20世纪的头十年,整本游记跨度将近20年,恰逢中国发展变化最快的20年,同时加上极大的空间跨度,从西南到西北,从西北到华中,从华中到华南再到华东,从最繁华的香港到甘肃“最落后”的农村,扶霞忠实地记录了透过饮食可以窥见的一切。福建郊区,为彰显权力秘密烹制野生保护动物的官员;湖南长沙,“回归传统”追求山水田园的新富中产;甘肃农村,热情慷慨虽然并不宽裕却仍将其奉为上宾的底层农民……在她的笔触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更多的是记录,记录下这些美妙的经历与独特的体验。《鱼翅与花椒》没有明显的文化优越感,特别是前半部分,作者以体验者的身份融入到了成都的生活。就是一个比普通成都人生得晚了二十来年,在尝试着了解认识和感受这个社会。但是后半部分,作者带着写书的任务采访,走访了湖南、福建等省份,体验感明显少了很多,甚至有的时候倒像是拿着标尺在看这个世界,美食本身成为了引子,观点的表达变成了重点。当然不得不说,扶霞对部分“饮食现象”所体现的社会生态的评论还是颇有几分道理。虽然扶霞本人对这个异国文化持平视的态度,没有明显的文化优越感,但是书中偶尔还是可以看到西方中心主义骨子里给她留下的印迹。比如在湖南寻访时,因被一些人误会为“烹饪间谍”,她并没有表示理解,而是认为“我帮你们让西方世界知道湖南菜有多好,你们应该感谢我”。骨子里觉得被“西方认可”才能实现这些美食的意义与价值。当然,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本难得且值得一读的美食游记。水小融

谢老爷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