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这一观念可谓深入人心,抗衰圈自然也不例外。比起可能带来各种副作用的抗衰老药物,“吃”出长寿的理念显然更受欢迎,热量限制、生酮饮食、间歇性禁食等抗衰饮食更是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然而,它们的抗衰效果真的如我们所想的那么优秀吗?
11月19日,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综述,几乎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抗衰饮食的看法。来自华盛顿大学和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4位专家联合发声,指出许多抗衰饮食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优异的延寿效果,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们对人类依然有效,甚至有些可能还会危害我们的健康。相比之下,针对性更强的抗衰药物更具潜力[1]。
本篇综述的通讯作者MattKaeberlein教授,是华盛顿大学健康老龄化和长寿研究所所长,师从著名抗衰老学者LeonardGuarente,是“抗衰教父”DavidSinclair的同门师兄,主攻衰老的基本机制及干预措施,在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近篇论文。
这位在抗衰界浸淫多年的学术大牛,的确有资格对抗衰饮食的效果指点江山。然而有一个小问题需要注意,Kaeberlein的主要研究方向是mTOR,这倒没什么不对,毕竟很多饮食也是通过抑制mTOR起效,但Kaeberlein的真爱显然是雷帕霉素等抗衰药物,最喜欢做就是研究雷帕霉素能不能逆转小鼠、狗的寿命,对阿尔茨海默病、牙周炎有没有效果。
因此,“雷帕霉素毒唯”Kaeberlein写了一篇综述来diss抗衰饮食,表示“食补不如药补”,就不免有些“利益相关”、“同行相轻”的意味。
图注:MattKaeberlein在GoogleScholar上的个人页面
那么,号称能够延年益寿的抗衰饮食,到底是“吃”出来的还是“吹”出来的?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解读此篇综述,客观理性地探讨一下“食补”的效果。
抗衰饮食知多少
作为抗衰界的扛把子,抗衰饮食早已衍生出许多或繁或简、要义各不相同的流派。
图注:顺时针依次为热量限制、生酮饮食、限时禁食、蛋白质限制
No.1
热量限制
热量限制,是在不引起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减少热量摄入,能够减缓衰老导致的免疫、大脑、心脏等衰退,降低患癌症等衰老相关疾病风险,大幅延长寿命[2]。
然而,热量限制虽好,却不是十全十美,它非常“挑人”,性别、遗传基因和其他尚未确定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它的效果。比如同样是关于热量限制对恒河猴寿命的研究,有的实验中的恒河猴寿命大幅延长,有的却没有什么明显变化[3,4]。
除了挑剔,热量限制还有许多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慢性疲劳、睡眠质量变差、肌肉无力、免疫系统受损[5,6],这些副作用很可能会抵消潜在的延寿益处。如果一个人不走运,热量限制对他没效果,只得到一堆副作用,别说延寿,不折寿就不错了。
此外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热量限制与衰老,究竟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热量限制有助于减轻体重,而肥胖是很多疾病的诱因,减轻肥胖问题能改善一系列生理机能。因此,我们难以分辨热量限制的延寿效果,到底是因为它能够延缓衰老,还是因为它减轻了体重。
No.2
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是以极低碳水与高脂肪为特色的饮食策略,目的是使身体维持生酮状态,使游离脂肪酸被肝脏转化为丙酮、乙酰乙酸与β-羟基丁酸等酮体,作为葡萄糖的替代能源,降低因糖异生导致的蛋白质损失[7]。
生酮饮食可以抑制mTOR活性,从而延长小鼠健康期和平均寿命[8]。但长期坚持生酮饮食,不但无法起到减肥作用,还可能诱发糖尿病、阿尔茨海默氏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对健康造成严重损害[9]。
生酮饮食是不是最好的生酮手段,学术界也在争论。有研究发现直接补充酮体β-羟基丁酸,似乎也拥有和生酮饮食相似的效果,同样能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相关机制延长寿命[10]。
No.3
禁食
常见的禁食方法,包括间歇性禁食和模拟禁食。间歇性禁食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有规律地禁食与进食循环,而模拟禁食饮食则是模拟禁食引起的生理变化的饮食方案。
相关研究表明,禁食不仅能够减轻体重、改善血压和心率,还能诱发细胞自噬,延长寿命[11]……
然而,看起来风光无限的禁食抗衰,最大的问题是和热量限制傻傻分不清。热量限制的小鼠,会因为饥饿在短时间内快速吃完所有食物,无形中就达成了禁食的效果[12];而禁食的小鼠,它们的总热量摄入通常相比正常饮食要少[11],因此两种饮食带来的改善究竟是谁的功劳,自然变得难以分辨。
No.4
蛋白质/氨基酸限制
蛋白质/氨基酸限制是指减少蛋白质的总摄入量/比例,或者对某个或某种特定氨基酸的摄入进行限制。
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质/氨基酸限制能减少衰老相关疾病,延长寿命[13,14]。例如,日本冲绳的饮食特点就是低蛋白(占总热量9%)和高碳水(占总热量85%),当地人以预期寿命长,百岁老人数量多,癌症、心脏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衰老相关疾病发病率低而闻名[15]。
然而蛋白质限制的延寿效果不算太过突出[16],对于它是否能延长寿命,学术界也尚未达成统一。在一项研究25种饮食对寿命影响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虽然饮食中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比例较低的小鼠寿命最长,但寿命中位数最长(周)的小鼠,吃的却是高蛋白饮食(42%蛋白质+29%碳水化合物+29%脂肪)[17]。
万变不离mTOR
这些看似各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的抗衰饮食,其实背后的机制却有着共通之处: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抑制了mTOR[18,19]。
OR,它通过调节营养反应信号参与了许多与衰老有关的生理活动,例如细胞衰老、自噬、线粒体功能和蛋白质稳态……
历史研究发现,抑制mTOR的蛋白质复合体mTORC1,能够激活自噬,抑制mRNA翻译、增强线粒体功能、加强生酮效应、改善干细胞功能、减少衰老相关分泌表型[20,21,22],从而延长酵母、蠕虫、苍蝇和小鼠寿命[23]。
而热量限制等抗衰饮食,都或直接或间接地抑制了mTORC1。以热量限制为例,它可以通过增加糖皮质激素信号,减少IGF-1信号,激活AMPK来抑制mTORC1,从而实现抗衰延寿效果[24]。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抗衰饮食是绕着圈地通过抑制mTORC1发挥作用,那还搞这么复杂干什么,直接吃雷帕霉素抑制mTORC1一步到位不行吗?答案是,还真不行。
首先,抗衰饮食是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发挥作用,而mTORC1只是网络中一个共通的关键节点,因此只抑制mTORC1无法发挥饮食的全部效果。
其次,雷帕霉素具有严重的副作用,会导致口腔炎症、血小板减少、血清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增高、伤口愈合变慢、睾丸退化等问题[25]。所以雷帕霉素虽好,使用仍需谨慎。
小鼠能吃我就能吃?
从小鼠等动物模型身上衍生出来的抗衰饮食,对人类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仍要打一个问号。
能在实验中延长小鼠寿命,并不代表抗衰饮食对人类依然有效。实验中的小鼠,生活在无病原体的环境中,终其一生都严格执行着热量限制、生酮饮食等抗衰方案。这样的条件,现实中谁能做到?
此外,很多人认为饮食干预即使无功也不会有过,但事实上即使是适度的饮食干预,也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比如低蛋白质饮食虽然帮助年轻人降低死亡率,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却不太友好,会反过来提高他们的死亡率[26]。
食犹药也,吃对可以治病,但必须对症下药,还得注意剂量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从对症下药的角度来说,抗衰饮食甚至不如抗衰药物,因为后者的效果更有针对性,安全性也往往经过检验。
时光派点评
这篇综述,直指抗衰饮食的各种问题和缺陷,提出了饮食干预不如药物更有针对性的观点,颠覆了以往“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
如综述所说,目前的确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在动物模型中有效的饮食方案对非肥胖人群依然有效,而长期践行饮食干预是否会有副作用也是个未知数。但如果因此把几乎所有流行的抗衰饮食一杆子打翻,倒是过犹不及了。
通讯作者MattKaeberlein的表述有些地方存在一定偏颇。例如前文提到的热量限制对有些恒河猴的寿命没有影响,就有学者指出,其实是因为实验设计不够严谨,导致对照组也在实验过程达成了事实上的热量限制,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并不显著[27]。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饮食依然是最经济最安全的抗衰手段。但选择抗衰饮食时,除了科学实验的数据外,还应该注意根据自己身体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毕竟抗衰饮食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
——TIMEPIE——
这里是只做最硬核续命学研究的时光派,专注“长寿科技”科普。日以继夜翻阅文献撰稿只为给你带来最新、最全前沿抗衰资讯,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疑惑;日更动力源自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