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一说节俭与美食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很多美食来源于节俭,并非奢侈。可能节俭符合了传统文化的思想,也符合了物尽其用的原则。于是,很多美食就在节俭的情况下发生了。

在古代,以农耕文明为主。农耕文明要求节俭,要求珍惜粮食。要是有人奢侈,就会被人诟病。《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节俭是有德之人共同的品质,奢侈是恶念中的大恶。北宋的吕蒙正出身贫寒,做了宰相之后讲求美食,尤其喜欢吃鸡舌汤。一天,他游览后花园,远远看见墙角鸡毛堆积如山,随行者趁机提醒:“鸡一舌耳,相公一汤用几许舌?食汤凡几时?”吕蒙正幡然醒悟,从此不再吃鸡舌汤。南宋大臣李纲功勋卓著,却私藏丰富,饮食奢靡,“每飨客,肴馔必至百品;遇出,则厨传数十担。”因此受到人们的批评,人们认为他奢侈浪费过度,有德不配位之嫌。宋孝宗和大臣一起宴饮,提到“子鱼”味道鲜美,但不可贪食,要节俭食用,受到交口称赞。上自皇帝,下到文武百官,都要在饮食方面节俭,而不能太过于奢侈。

民间出现了很多所谓的美食,也符合节俭的思想。传说杜康发现酒的时候,并不是特意用粮食酿酒,而是在野外放羊,把吃不了的饭倒进树洞,时间长了,剩饭和雨水混合在一起,发酵之后,产生酒。杜康不知道这种辣辣的东西叫什么,正好头顶飞过一只鸟,发出“啾啾”的声音,于是,杜康把这种辣辣的东西命名为酒,只是谐音而已。很长一段时间,酿酒都要用天水,也就是用雨水,后来才用了纯净的泉水。其实,酒本身是浪费粮食的东西,而发现的时候却纯粹出于节俭。

臭豆腐的发明也是如此,都是节俭思想的体现。传说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买了一块豆腐,吃不了,就放到一个瓦罐里,等到考试完了才想那块豆腐。看的时候,豆腐已经长了毛。书生舍不得扔掉,就把毛弄掉,尝了尝,却觉得不难吃。闻着臭,吃着香。于是,臭豆腐就流传开来。到现在还有这种美食,只是符合一些人的口味,却并不符合所有人的口味。还是有卤煮,也是如此。传说皇帝每年正月里都要祭祀天地,路过的街道两旁要摆上一些祭祀用品。这些祭祀用品要老百姓自己准备,大多准备一些猪头、猪内脏等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要把那些东西煮熟了,摆在门前。那时候,人们不吃猪头肉,也不吃猪内脏。祭祀完毕之后,人们就把那些东西扔掉了。后来,人们觉得煮熟了浪费火,就煮个半生不熟,甚至只是在热水里烫一下,就摆在门前了。最终都要扔掉,何必费火呢?有人琢磨这些东西,就在皇帝祭祀过后,拉着车子挨家挨户收猪头和猪内脏,价格便宜,收获多多。收了以后,收拾干净,放在大锅里煮,加上作料,煮熟了以后,当成小吃卖出去。于是,就有了卤煮。卤煮配火烧,算是地方小吃,也算是地方特色美食。可以说,收购猪头肉和猪内脏本身在于节俭,却无意中发明了一种美食,而且还让人们认为猪头肉和猪内脏是能吃的。不但如此,还有烧饼裹肉,也是出于节俭。本来人们不会吃猪头肉和猪内脏,把熏熟的猪头肉和煮熟的猪内脏肉混合在一起,裹在烧饼里,就算是烧饼裹肉了,一个卖好几块钱。就连肉夹馍也是如此,把肉末裹在馍里,吃肉比较少,但吃馍比较多。要是一边吃肉,一边就着馍吃,吃肉就多了。把肉裹在馍里,节省了肉,却哄骗人们多吃了馍。一个肉夹馍也要五六块钱,并不算便宜。

食堂里的大师傅知道如何卖出剩馒头,就是把剩馒头炸一下,不用蒸了,用油加热以后,让人尝不出剩馒头的味道,却卖得比新鲜的馒头还要贵。还有炒米饭,本来就是剩米饭,弄出来在锅里炒一下,配一点菜,卖得比新鲜的蒸米饭还要贵。人们省了粮食,并不会随便浪费。在古代,人们种粮食不容易,还要交赋税,能剩下一点口粮,就要做到物尽其用。谁要是浪费粮食,谁就会被唾骂。在生活中,人们逐渐形成节俭的习惯,不肯浪费一粒粮食,也不肯轻易把食材抛弃。虽然商业环境中,一些东西被重新加工使用,但一些美食从发明的时候就已经加入了节俭的因素。后代人只是吃着比较好吃,却不会知道里面蕴含的节俭思想。

能把剩饭、剩菜、剩食材加工成美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太在乎节俭,只是追求口腹之欲,甚至很多东西没有吃就直接扔掉了。当然,这些现象无关富贵与贫穷,只是关乎节俭思想的传承,也关乎人们对于美食的深刻认识。美食只是一种假象,真正的目的是节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身就是就地取材,节俭着过日子。而枉费心机,不惜重金,搜集美食,就真的是浪费了,有违美食本身的精神,并不值得提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