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友号“七寸丁”为了纪念公号诞生四周年,做了一套纪念文集,共两册装(合计10万字左右)。在这个越来越无视写作质量的自媒体时代,真的很难得还有类似于“七寸丁”这样有趣的存在,在坚持捍卫着文字的尊严。
这套纪念文集,其中一册名为《北斗》(诗集&故事集),收录了几年来写的四十几首诗、随笔、短篇小说、「人间奇趣集」系列小故事。另一册名为《七重天》(杂文集),聊聊王尔德、太宰治、菲茨杰拉德、茨威格、三岛由纪夫、王小波等等;以及关于爱情、自由、平权、LGBT、日本物哀文化、古希腊悲剧戏仿、后现代等议题都囊括在这个集子中。
比如我们今天推送的这篇关于洪尚秀的文章,便出自《七重天》这册杂文集。如果你对“七寸丁”感兴趣,不妨可以先看看这篇文章,再决定是否想拥有这套纪念文集,文末有入口哦。
洪尚秀是文青的原罪吗
文/丁叔
洪尚秀,韩国第一独立电影人,从他不苟言笑的典型亚洲平面脸上,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专注于拍“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导演。
年韩国电影解禁采用西方分级制后,商业类型片做得如火如荼。不过在独立文艺片领域,从千禧年后能够保持一年1部,甚至2、3部的拍片量,洪尚秀当仁不让是个中翘楚。
他常年刷脸欧洲各大电影节,演员启用从加濑亮到伊莎贝尔·于佩尔,手把手炮制缪斯女神金敏喜并上演不伦恋,亲身示范戏如人生。
洪尚秀学的是新浪潮侯麦,主题都是男女情爱,谈文论艺的男女们最后逃不过“要不要上床”的终极拷问,这非常符合文艺青年的调性。不过侯麦拍上世纪的欧洲,俨然优雅精致,像加了糖块的红茶,甜甜涩涩;而洪尚秀的男女情欲更甚、更粗糙,像韩国烧酒。
侯麦在《女友的男友》中大玩色调搭配,结尾阴差阳错的三角恋重逢后,以衣服的颜色巧妙对照人物关系。
洪尚秀的《夜与日》中,男主角在巴黎奥塞美术馆观看库尔贝的名画《世界的起源》。
侯麦和洪尚秀都重视文本大于戏剧冲突,电影语言有一种小说感,不过即使他们都属于文艺闷片导演,但弱化冲突绝不是不重剧情,侯麦擅拍反转,洪尚秀以平行叙事展现同一情境下的两种可能,都是一种戏剧技巧。
侯麦《幕德家的一夜》黑白摄影、平行叙事、直白的推拉镜头。饮食情爱、酒馆风月、酸臭知识分子、小旅馆秘话、虚伪男人面面观,尽管一再重复自己的母题,但这就是洪尚秀的话题点所在。
而侯麦、洪尚秀所专注表现的知识分子、小布尔乔亚生活恰恰有着大众反感的点,延伸到文艺青年群体亦如此。有人不无道理的概括:被知识装点过的男人,容易以其徒有其表的知识,似是而非的思考,引发彻头彻尾的傲慢,从而丢失了宽和敏锐的情感。尤其是面对欲望到来时,更易原形毕露。
看洪尚秀的闷片最重要是决不能忽略文本,脱离对具体情境的分析去谈感受,都是耍流氓。也许打开方式不对,观看洪尚秀的电影很容易进入误区:
误区一对片中受伤害或打着懦弱口号伤害他人的角色过度共情和自我映射,观看之后没有让自己变得更自省、强大,反而更脆弱了。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洪尚秀电影的受众群里,也不仅是文青的毛病,应该是人固有的一种意志薄弱所在。用感性接纳喜好相比理性更纯粹、也更简单,但共情的同时也应该有所过滤,完全用感性去欣赏一门艺术、看待一件事都是比较低级的层次。
影片《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拍的是一个女性面对情感伤害后的失落心路,这明显带有洪尚秀和金敏喜的自传味道,自我投射过度的话,别人的故事就成了自己的陷阱。
误区二只注意到饮食男女故事中男人的猥琐众生相,却忽略了女性角色是如何面对诱导、困顿、误解、辜负的,缺少了性别换位思考。
在《北村方向》里,痴情的酒馆女老板带着谦卑走入一场露水之欢,不知道自己只是替代品。
在《之后》中的女主角即使不小心踏入别人的生活,被误解为小三扇耳光,也能优雅从容保持自我,在出租车上看书、赏雪。
甚至有人把喜欢洪尚秀的女观众去归类,表面看起来有概括性,但仔细想想是种很粗暴的刻板印象,就相当于说喜欢吃苹果的是一类人,喜欢吃榴莲的是另一类人,相对于生活的全部来说,电影偏好没有那么大力量可以诠释一个人,占比太小了。
而且洪尚秀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往往会有很强的自主性,比如《处女心经》讲了“要不要达成初夜”的事,电影采取的是平行视角,在男人的视角里,无处不在的强迫、控制欲、自私,在另一视角下,尽管女人也有自己的秘密,不过她一直在游移中把持着自我的节奏。
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鼓足勇气,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是否所托非人不要紧,重要的是她为自己负责了,自爱且宽容,远胜过片中的男性。洪尚秀的电影是男性视角,但耐看的永远是女人。
误区三专注于情欲和丑态,忽略电影中对真实生活的细节表达,削弱艺术片欣赏力。
除了情欲关系,洪尚秀非常重视捕捉生活细节,比如《江原道之力》中,两个男人谈论说韩国很小,正巧在眺望远方的群山,男人说:一座山上能站一百万人吧,肩并肩也许可能,这样的话有五十座山就可以让所有的韩国人都站上去。这很像严肃小说中对日常的无意义描写,通过冗长又隐匿的铺陈制造氛围。
在影像方面,洪尚秀的早期电影更注重摄影的空间感、色调搭配,画面有明显的透视效果。这点在处女作《猪堕井那天》里非常惊艳,通篇的冷色调幽蓝色,红、黄原色大色块点缀,视觉感官冲击很强烈。
在故事结构上,洪尚秀在《江原道之力》中以双线叙事展现,试图制造不同时空的神秘联系(这也成了他日后最常用的手法)。片中用鱼来做象征,第一段里女子在路上看到一条鱼,她想把鱼埋起来,怕被别人踩到,但鱼还没有死,她只是单纯不想让动物再受到伤害。一个郊游中的女子,在海边、树林里,驻足看一条鱼,掘土,并心怀一种黯然的情绪。
在《江原道之力》中舒服的配色和广角拍摄,其实都起到反衬人物寂寥的效果。
护栏和人物的位置都在画幅上形成了近似黄金分割的比例。人物被置于透视的中远景中,角色的心事不用表演,通过摄影就可以产生故事感。
在第二段中,男人同样独自出游,路上与一个陌生女人相约,但阴差阳错没有遇到,再次碰头时男人误以为对方爽约,任性的去理论。后来他在报纸新闻上看到一女子坠崖正是她,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是自杀还是他人所为,观众无从知晓,这就是故事中的故事,被隐藏了。
男人养了两条金鱼,远行归来发现只有一只,死亡的、形单影只的鱼,也在映射孤独的人。怅然若失的人和日常生活中的隐秘体验,这种百无聊赖、无趣乏味的生活反而成为刻画人物的素描笔。
文艺片模拟平庸生活,但人们总把电影视为超越生活的刺激品,当电影戏仿无聊的现实时,所提供的真实感也是某种体验所在,真实即所得,也可提供满足。
在我看来概括起来洪尚秀的作品价值就在于:无趣的真实、对道德的反刍。
哭泣的女孩为何如此,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生活也如此,总有谜一样的存在。
误区四带着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上帝视角,把洪尚秀电影当成滥情行为大赏。
洪式男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聊起天来头头是道,确实有那么点想法,也因此会吸引不少女性。但一面临感情责任时立马缴械投降。
不过这些都是一些营造,只停留在道德嘲讽上就很流于表面了。无论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新闻,全都无法教化人的道德。这在《夜与日》中探讨的就很好,洪尚秀讲出了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但却从不明说的道理:
道德是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暧昧的关系因时因地因人们的情感状况而异,而且双方互动的结果。道德是具体的道德,在不喜欢的人面前是柳下惠,在想穷追猛打的人面前很可能是西门庆。
故事里男人因吸毒避风头躲到巴黎,谨守道德的他拒绝旧情人女三,面对主动的女二也是克己复礼。但在女主面前却是一副“我想和你睡觉”的嘴脸,很有原则且热爱艺术的女主让男人更有接近的欲望。
在巴黎受挫就给在家里的老婆打电话诉苦,还让老婆电话里自慰满足自己。直到和女主终于同处一室,在要不要买安全套的问题上再度暴露渣男本质。尾声时男人妻子怀孕的消息把他召回了国,但这却是个谎话,男主立住了好男人人设,转头就抛下异国艳遇,隐秘的继续渣了下去。
怀着嘲笑心态看电影角色们的道德困境,柳下惠式优越感暴涨,如此看洪尚秀,只能把故事当笑柄,哈哈一乐,再次自诩卫道士,照妖镜只能照人就不能照自己吗?
类似《夜与日》的电影我还推荐侯麦的《面包店女孩》,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男女那点小心思。
说完洪尚秀正确的打开方式,再说文艺青年,豆瓣有人讽刺得极为不客气,他倒是指出了文青的劣根性:小才华小内涵没有加强反而削弱了道德感,这更令文艺不成其荣反为其耻,成了一种虚伪矫饰的伎俩。
这话用在侯麦和洪尚秀身上都可以。
这种讽刺未免刻薄了,如此来说文青可真难,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困境:文青必须以文艺作为自己的底色,贯穿着思维行为方式,不管直面内心的自我,还是去恋爱社交。但这种仅有的优势成了污名化的根源。
我想说的是不管你是高知,还是社畜,每个人面临道德选择、私欲的天人交战时都是一样的,都会跌落为动物本能。知识、志趣、财富是点缀道德的必要条件,而无法直接推导出“有道德”的必要结论。
当然除了道德感的那股子浪劲儿,文青不靠谱的地方还有很多,没有家庭感,没有集体感,对内不做中国梦,对外平权呼声高,反这个反那个,总之就是一个不合作。
读书的呆、做艺术的穷、拍照片的浪、看电影的怪、听民谣的骚、玩摇滚的坏、迷亚文化的菜。生活一但没了保障,社会毒打如约而至。
但我觉得更大的问题在于:当代文艺青年已经进入内部矛盾阶段。
说是“文人相轻”吧,腹内草莽人轻浮的一抓一大把,即使有点墨水也是自立为王,把自己那个小鸟笼美其名曰“精神的后花园”,看书看出优越感,玩艺术玩出鄙视链,越来越多人的互相攻讦,聚集在一起产生的能量也很弱鸡。
那我想问一句:文青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群体,怎么让社会看得起你呢?“保持自我”并不一定就非得“让别人不舒服”。“一个不那么好的自己”对于“好一点的自己”来说就是罪过,文青没有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