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要学会调控我们的饮食,所以选择合适的食谱就至关重要。减重食谱编制原则:个性化、针对性、阶段性食谱编制前的准备工作:1、建立良好的沟通,让工作更顺畅;2、个人史:病史包括饮食史。3、膳食调查常用的膳食调查的方法有称重法、记账法、24h回顾法、食物频率法等。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膳食调查方法。一般来说,24h回顾法运用最多,也易获得可靠的资料,适用于大、中、小个体或群体范围人群的调查。4、相关检查人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成分分析:基础代谢、体脂率、肌肉量、骨量、水分......实验室指标:G和食物种类lu、TC、TG、UA......确定营养需求和食物种类一、能量的确定人体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能量消耗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食物热效应生长发育等能量消耗1、基础代谢能量消耗:Harris-Benedictformula公式。男性:66+13.7×体重(kg)+5×身高(cm)-6.8×年龄(岁)女性:65+9.6×体重(kg)+1.85×身高(cm)-4.7×年龄(岁)2、日常消耗代谢(TotalDailyEnergyExpenditure,TDEE)日常消耗代谢TDEE=基础代谢BMR×体力活动系数3、减重推荐能量(以限能量平衡膳食为例)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减少30%~50%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每日减少kcal左右每日供能~1kcal二、计算产热营养素的需要量1、蛋白质(g)=能量×蛋白质所占产能比例(15-20)%÷42、脂肪(g)=能量×脂肪所占产能比例(20-30)%÷93、碳水化合物(g)=能量×碳水化合物所占产能比例(40-55)%÷4三、确定食物种类:1、食物分类:谷薯类——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豆类坚果——植物蛋白质肉蛋奶——动物蛋白质油、盐2、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各类食物的量:3、采用食物交换份法计算各类食物的量:4、确定食物种类:①确定蔬菜、水果、奶类的量,计算其中的碳水化合物量(g)②计算主食(谷薯类)的量(g):每日所需碳水化合物总量/蔬菜、水果、奶类所含碳水化合物的量=?份×25g/份=?g③计算肉蛋类的量(g):每日所需蛋白质总量/蔬菜、水果、奶类、谷薯类所含蛋白质的量=?份×50g/份=?g④计算烹调油脂的量(g):每日所需脂肪总量奶类、肉蛋类所含脂肪的量=?份×10g/份=?g⑤食盐:3~6g。⑥饮水:1~ml/d。食谱编制一、食谱编制原则:食谱可以是一日,也可以是一周食谱。完整的食谱应包括一日三餐(或/和加餐)的饭、菜的名称,所用原料的种类、数量,烹调方法,膳食制度等1、主食多样化2、副食荤素搭配3、生熟搭配二、餐次安排:1、三餐能量分配:早餐27%、午餐49%、晚餐24%,2、动物性蛋白和脂肪尽量在早餐和午餐,晚餐清淡为主。三、烹调要求:1、少盐、少油、少糖2、烹调方式:蒸、煮、烩、凉拌等一日食谱记录表注意事项:①编制食谱时,不必要求每天食谱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均与膳食目标严格保持一致。②一般情况下,每天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量出入不应该很大,其他营养素以一周为单位进行计算,平均能满足营养需要即可,允许±10%的范围变化③注意实际营养配餐中的口味、风味的调配问题。食物的类别不同,能量及各种营养素也不同。即使是同类食物也有较大的差异。1、根据以上步骤设计出食谱后,还应该对食谱进行评价,确定编制的食谱是否科学合理。2、参照食物成分表初步核算该食谱提供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含量,与计划摄入量进行比较,相差在±10%以内,可认为合乎要求,否则要增减或更换食物的品种或数量。3、除了考虑营养方面的要求外,还包括原料品种、口味、价格等方面。例1:刘女士,32岁。主诉:减重。现状:因近期工作压力大,易疲倦,靠进食缓解,体重3月内增加6kg。问题:如何做饮食营养指导与食谱编制?步骤1:询问个人实际饮食情况,包括运动、睡眠及既往情况(疾病)等。步骤2:①人体测量:身高cm,体重78.2kg,BMI30.5。②体成分分析:BEEkcal,体脂率45%,脂肪量35.2kg,非脂肪量(肌肉量40.4kg、骨量2.6kg);内脏脂肪等级11。步骤3:实验室指标示血脂升高。步骤4:肥胖类型—重度中心性肥胖。步骤5:确定目标—计划减重18.5kg(脂肪)步骤6:减重模式——限能量低脂高蛋白膳食。①计划总能量kcal、蛋白质85g(25.2%)、脂肪35g(23.3%),碳水化合物.75g(51.5%)②全日食物种类及量(生重):谷薯类:g奶类:g水果类:~g豆类:25g蔬菜类:g油脂:-11g肉蛋类:g食盐:6g③三餐能量分配:27%、49%、24%一日食谱举例减重治疗后的维持治疗后减重的维持非常重要。机体存在多种机制调控能量平衡以维持自身体重相对稳定,通常减重计划结束后一年,大部分人会恢复已减掉体重(复重)的30%~35%,4年内基本恢复到减重前水平。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美国医学会杂志的2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适当的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减重后体重的维持时间。加强营养随访与监测定期随访与监测。每1~3月一次。若存在其它营养相关风险提高监测与随访的频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