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时6年,他从居家大厨,成为懂美食的电影

治愈白癜风偏方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66445.html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好奇怪,我好像没有什么童年记忆。除非我把它们都煮出来。

年,李安从美国纽约大学毕业之后,一直没有找到理想中与电影有关的工作。那段时间的他,蛰伏在家,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妻子。

这段经历后来在全世界的媒体上广为流传,李安失业6年靠妻子养活,成了“是金子总会发光”以及“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的最佳诠释。

而李安的这段经历中,有两点一直被选择性忽视。

1、李安在失业期间,并不是无所事事,除了帮人拍拍片子,做做剪辑的工作,还花大量时间阅读、看片以及写剧本。一次机缘巧合,李安去帮一个场地看守器材,期间,他研究了好莱坞的剧本结构与制作方式。

也是这段经历,让李安对于中美文化差异以及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冲突必然有了深刻的认知。年,李安创作出了剧本《推手》,并开启了自己的独立拍片时代。紧接着,《喜宴》《饮食男女》相继问世。

2、除了以上的工作,李安最大的乐趣就是买菜做饭。为了弥补自己对家庭以及妻子的亏欠,李安承担了家里的家务。

做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显得意义重大,是传统家文化最为内敛的呈现形态。李安骨子里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在做饭的过程中,积极的响应对这个家的责任。

6年时间,李安练就了一手好厨艺。甚至连他的丈母娘都说,“你那么会烧菜,我投资你开馆子好不好?”

李安的选择和思考

李安终究是没有开餐馆,他那双曾经沾满生活气息的手,最终拿起了摄像机。

放下生活,然后用镜头去表现生活。

上面的那两点经历,给了李安在后续创作中,最为鲜明的指引。而这些,在年开始的“父亲三部曲”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果说《推手》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冲突,在太极推手动作以及餐厨上的体现。那《喜宴》就是中西方文化和新旧思想冲突,在喜宴上的呈现。

父亲三部曲中前两部的主战场是西方,所体现的是文化差异和新旧思想冲突的必然性与无可奈何,所以《推手》与《喜宴》的结局,是父辈(传统)的妥协。

到了《饮食男女》,主战场在中华文明,似乎此时的李安已经在摸索中彻底理解了文化差异与思想隔阂,甚至,他支持与认同思想的融合与变革。

因此,《饮食男女》通篇充斥着中国饮食习惯,却又通篇不那么像中国的家文化,每一个人都是家文化的背叛者,每一个人都迫不及待想要打破这种传统思想的禁锢。乃至作为一家之长,中国传统父权文化的象征,率先出逃。

李安在美国做了6年的饭,这6年时间,让他脱离了中国的餐桌,剥离了传统家文化,所以他对这种文化差异要思考的更加深远。《饮食男女》似乎是李安在《推手》与《喜宴》无解的困局之下,所提出来的解决方案。

饮食文化与符号

《饮食男女》以家庭团圆宴起,以家庭团圆宴终。

这是中国最讲究的一种人生圆满形式,几代同堂合家团圆,父慈子孝其乐融融。

因此,团圆饭是食物被赋予了更加深远意义的体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人被禁锢在土地里,人的血脉联系成了亲情的基础,也成为了传统观念中家族文化的根基。

人丁兴旺,是家族文化显赫且带有荣耀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在饭桌上是最直观的体现。小到家庭晚宴,大到家族盛会。

从古至今,我们嘴里喊着的团圆,其实都带着对饮食文化的推崇,饮食符号藏在家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饮食男女》开场的那段为人津津乐道的做菜画面,是家族文化里最平常、也最隆重的行为。

朱爸前前后后忙活到晚宴,只为和三个还未出嫁的女儿,举行例行的周末家庭团圆饭。

然而,这场团圆饭,迎来的是二女儿朱家倩将要退出家庭的预告,紧接着是父亲因工作需要提前离席。

最后一场团圆饭,相比而言就要冷清很多。

讽刺的是,最先说要搬离家庭的朱家倩最终选择留在老宅子,承接了父亲的厨房。这场晚宴,只有父亲一人赴宴。

可以说,这是家文化的败退,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最终妥协和解的结果。

而这,是经过激烈的冲突。在最后的晚宴之前,朱爸组织的那场晚宴,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算是家庭团圆饭,而是新旧思想的冲突战场。

饭桌上,朱爸宣布自己的打算,希望与刚刚离异的邻居锦荣(年龄跟女儿差不多)结婚。而这个打算,其实早在一开始的那场家庭晚宴就要说出来的,却因为各种原因耽搁下来。

朱爸希望把目前住的这个房子卖掉,然后和锦荣搬去新房子,开始新的生活。这里就是对传统家的概念的瓦解,建立新的家。

所以说,这部片子,对家文化最开始的逃离者,竟然是传统理解中家文化的精神支柱——父亲。

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是必然。

我们总是把传统当成必须。父亲就应该永远成为家族的支撑,应该永远对子女负责。就好比朱爸这把年纪了,还要每天早上来叫三个女儿起床,三个女儿的衣服需要朱爸来洗,然后分开整理。但是,朱爸已经分不清子女的物品,或者说,朱爸也完全没必要做这些事。

传统思想的意义就在于,它像是一日三餐一样,理所当然。

然而,三个女儿却没有任何人了解父亲的所思所想。她们以为父亲永远是父亲,而自己可以选择远走高飞。

大女儿朱家珍是家庭文化的悲剧,作为大姐,自从母亲去世后,她就以一家之母自居,害怕自己的权威被颠覆,甚至在外面也维护自己的尊严。

然而朱家珍却很不想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她也有渴望爱情渴望自由的权利,当听说妹妹朱家倩要离开这个家的时候,她内心既羡慕又嫉妒。在她看来,自己是要承担作为大姐的责任,未来肯定要照顾自己的父亲,所以即使有不满,也无可奈何。

可是,父亲从来没想过女儿应该照顾自己,女儿大了就是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二女儿朱家倩则是对家庭文化的尝试叛逃者,她一直以来活在父亲的威权之下。自己从小跟随父亲接受厨艺的熏陶,对厨房有着天然的爱好和天赋,然而,父亲却在她逐渐成长的过程,把她赶出了厨房,逼她做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

朱家倩很爱做菜,她对家庭的不满,来自于对父亲的反抗,但是她还是对家庭有一定的认同,只是一种对传统的挑衅。虽然她有能力搬出这个家,但还是迷恋厨房的味道,还有对父亲和家的感情。

也是她,总是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出现,并且最先发现父亲的异常举动。

朱家倩的叛逆更多的是对自己被禁锢的天性的一种执迷。包括在感情上思想开放,还有在办公室私藏酒。

相比妹妹朱家宁缺乏家的概念,对新思想的接受,以及姐姐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之下无比反感,朱家倩是新旧思想居中的产物。她既有家的眷恋,也有对新思想的认可。所以,那个嘴上说要离开的人,却是最后坚守在这个家的人,而其余三个,虽然没有任何言语表达,却是相继离开的人。

因此,朱家倩也是饮食符号最明显的一个人。她热爱厨房,她的所有记忆其实都与饮食有关。所有开心不开心的情绪,她都会用菜来表现。

她说,“好奇怪,我好像没有什么童年记忆。除非我把它们都煮出来。”

这句台词是我觉得最神奇的,我们回想起来自己的童年回忆,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就像一日三餐,吃进胃里,最后融合进血肉。我们无法准备描述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经过,但是,当被一件事情触动,会让记忆中的情绪异常鲜明。

而饮食符号在小妹朱家宁这里,是店里的炸鸡套餐。她接受着新思想,觉得自己对爱情有深刻的理解。阴差阳错中,拆散了好友的爱情,也为自己迎来了一份婚姻。她成了这个家最先的逃离者。

紧接着是大姐朱家珍,当她忍无可忍感情的压抑和家庭传统思想的束缚,终于开始表达自己的感情,最终与同校老师走在一起,并迫不及待的离开了这个家。

在这之前,大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是要照顾这个家和父亲的。我比你们都要了解父亲母亲以及这个家。

她被迫让自己像一个家长,这是传统家文化中代际传承的规则,大姐不想认同,却又无可奈何,当她有机会逃离,则义无反顾的离去。

两个女儿的离去,其实父亲并没有任何不舍,比起传统文化中“父母在不远游”以及孝顺的概念,父亲其实更加接受,长大之后,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而不应该捆绑在一个屋檐下。甚至父亲,也有追寻超越常理感情的自由。

朱爸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

这就是传统的观念,它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根植在我们的思维和灵魂中。传统有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朱爸说,为食亡,那是鸟的事。人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思考。

讽刺的是,当朱爸提出要退休,曾经饭店的管理者来劝他时,以为朱爸要自立门户,悄悄说了这么一句,如果真的要自立门户,记得把他也带去啊。

那一刻的朱爸,估计真的深刻体会到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真谛吧。

味觉象征

朱爸失去味道很久了,这导致他再也不敢独自尝菜,特别是饭店老搭档去世以后,他直接选择退休。

朱爸的味觉失效,也导致他在家做的饭菜总是不对味。三个女儿中,只有二女儿朱家倩敢说出来。

朱爸的味觉缺失,恰恰是他在传统思想压抑下的自我防御措施。

一来,他作为父亲,在将三个女儿抚养成人之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责任,他其实并没有再照顾每个子女的义务,更不用说现在还要为子女做饭。

二来,朱爸也有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他需要迎接新的生活,需要打破常规。

就像朱爸住的那栋老房子,里面都是曾经美好的记忆,但是,他与锦荣结合,却选择了在另一处置办房产。

新旧转变总是要付出代价,朱爸的代价,就是与过去切割,包括味道。

因此,当新秩序替换了旧秩序,朱爸再次回到被二女儿买下的老房子时,他终于恢复了自己的味觉。

而此时,父女之间的关系,已经从曾经无所顾忌,到互相致以礼貌问候。这在传统观念中是不可能的。

味觉的象征,是与食物相挂钩的,也正是在团圆饭掩盖下的家文化另一种外显形式。

人与人

李安是懂食物的。

至少,他是懂得中国饮食文化。从茹毛饮血,到团圆聚餐,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已经脱离了果腹的基本需求,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

而文化,正是人所创造的。因此,饮食文化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哲学。

在家文化的过去,因为受地理限制,人与人之间局限在亲属邻里,血缘纽带编织起了传统思想的大网,一方面维持着尊卑秩序,另一方面也维护着家族的关联。

而在脱离了地理限制与信息隔离的当下,家文化已经迅速瓦解,家族权威逐渐在现代化大城市崩塌。

我一直认为,人类迁徙,是瓦解家概念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就是思想的冲击。

从曾经生一代养一代,负责一辈子的观念,到如今依靠自己的思维转变,人与人之间已经缺乏了强关联,血缘不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陌生人之间更能建立新的关系。

而家文化的瓦解,最直观的呈现,就是饮食文化的变迁。

曾经一个餐桌上一家人的场景,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可以出现在各种不同的餐桌。

当餐桌上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淡,当食物变得越来越一致,我们与过去的关联也变得越来越淡薄。

就像是朱家倩说的,我们都没有什么童年记忆,除非把它们都煮出来。

你还记得家中那些味道吗?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