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天
“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应用于“全心全意”服务观众的综艺市场中,演变出了美食综艺加明星八卦、人生故事、合作开店、旅游探险等元素“一锅烩”的景象。
自年起,综艺圈就刮起了美食综艺的风潮。据不完全统计,年,美食综艺节目数量从年的5档,一跃升至17档;在年,数字被刷新为33档,其中卫视平台占25档,各大视频平台占8档;到了年,美食节目更是扎堆上线,数字较往年有增无减,视频平台所占比重更是有所增加。
卫视在美食节目的打造上新动作不断,风头正劲的视频平台也瞄准了这片红海。
在“美食+”模式下,美食综艺朝着多元化、多维度方向迈进,节目融合旅游、竞技、八卦、情感、人文等多种元素,诞生了以《中餐厅》《奇妙的食光》《完美的餐厅》为代表的互动实境经营秀类综艺;以《男子甜点俱乐部》《姐姐好饿》为代表的访谈类美食综艺;以《熟悉的味道》《美食的告白》为代表的传递情感和故事的美食综艺;以及以《野生厨房》《美味猎手》为代表的户外美食探寻类综艺等。
历经近20年时间的迭代,美食综艺向纵深发展的探索中,迎来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改变。从棚内节目到走向户外,从单纯展示厨艺到提倡一种生活方式,如今的美食综艺,已迈入了3.0时代。
3.0时代进化史
年,美食节目《天天饮食》诞生。这是中央电视台开播最早的一档饮食栏目,以介绍做菜方法、畅谈做菜体会为主要内容,集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这档节目的热播,开启了内地美食节目的新纪元,而主持人刘仪伟,也凭借该节目一举跃入知名主持人之列。
这个时期的美食节目,还隶属于服务类栏目范畴,考虑各地区观众饮食习惯和品尝口味的差异,担负起每天给观众提供一款新菜的责任,功能性强,但缺乏娱乐性。
在这之后,美食节目开始引入竞技元素。在《厨王争霸》《厨神争霸》等美食节目中,专业厨师与顶级厨师间进行烹饪技术对决,功能性被弱化,观赏性得到增强,但节目类型还是相对单一。
明星加盟美食综艺,则开启了美食综艺的2.0时代。例如美食综艺《星厨驾到》,延用原美食节目的烹饪对决模式,将专业厨师改为明星选手,将美食节目打造为一档明星美食竞技真人秀,明星抢尽风头,料理本身也不再是节目的最大看点。
年,随着《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爆火,综艺节目呈现井喷式发展,批量引入明星的美食综艺节目,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衍生出“美食+”节目模式。
美食综艺《十二道锋味》《吃光全宇宙》,从室内走向户外,搜寻世界各地美食,集美食、旅游、情感三种元素于一体;《美食告白记》《熟悉的味道》《穿越吧厨房》将视线聚焦到食物背后的情感、情怀和记忆上,故事、感动、意外等情感在一蔬一饭中蔓延。
蔡康永、小S在结束《康熙来了》转战内地后,在《姐姐好饿》《男子甜点俱乐部》中,发挥两人专业特长,在美食节目中融合了访谈元素;《中餐厅》《奇妙的食光》等美食综艺又以合伙人经营模式展开,展现出明星的平凡一面。而近期热播的《野生厨房》《美味猎手》等美食综艺,则是将美食与探险、户外等元素相结合,折射出当代人生活的新需求。
3.0时代的美食综艺,摆脱了传统厨艺教学模式,互动性、娱乐性显著增强,节目不再局限于美食本身,而是将视线转移到明星厨艺、明星情感、明星故事以及文化、情感的输出上,并以此衍生出更深层次的情感价值观、生活价值观的探讨,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能获得美食之外的多元体验。
潮流之上
在互联网还处于莽荒期时,美食综艺一直是电视台不忍割舍的对象,而到了视频平台势力“如日中天”的今日,美食综艺仍是各平台抢占市场的利器。在“美食+”节目模式下,娱乐化的美食综艺已成为市场主流。
美食综艺在开发市场为什么如此受青睐?
食色,性也。观众的吃饭休息时间,向来是从业者们虎视眈眈的战场。在“吃货大国”里,由美食作为切入点的美食综艺,接收门槛低,受众范围广。不论节目元素如何更替,题材永不过时,总有观众受用。
在内容层面上,食物本身就是千万种故事的载体,围绕美食而展开的综艺活动,具有方便、快捷、亲和力强的优势。做饭能让明星迅速回归烟火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些参与到节目中的嘉宾,会做饭,可以在节目中大展厨艺;不会做饭,也能为节目贡献看点和笑点。例如在《透鲜滴星期天》中,平日里两手不沾阳春水的大张伟,“脏乱差”的烹饪风格,反倒为节目贡献了不少笑料。
而在操作层面上,美食综艺节目还有每期内容主题架构易完善,道具准备简便,内容衍生性广等先天优势,“美食+”在融合元素的过程中,无需打破壁垒。如若节目中还涉及到寻找食材、合伙开店等情节设置,还能同时保证素人嘉宾的出场时间。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美食综艺拥有广阔的广告植入空间。据影视产业观察统计,在年33档美食综艺中,其中拥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广告客户的节目达到了21档,且这些冠名商大多集中在饮品、食品、调味品、厨房洗护用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节目极具生活化的场景中融入广告,既能充分发挥商品价值,又不易引发观众反感,这些特点都让这类节目在广告招商中占尽优势。
受众范围广,自带亲和力,操作便捷,招商有优势。这些硬核特质,是美食综艺受开发市场垂青的重要原因。
爆款未满
在-网络综艺节目播放量TOP10中,除《拜托了冰箱》与食物略有关系外,美食综艺节目无一入围。尽管近年美食综艺霸屏网络,无论是声量还是播放量上,都不及其他品类,爆款更是无迹可寻。
“太慢了,没有火药味。”在豆瓣上,有观众对时下的美食综艺这样评论道。
他所指的这类慢节奏美食综艺,融合“美食+”多种元素于一体,围绕美食展开,没有高强度的竞技环节和人物冲突,但无法做到像慢综艺代表节目《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般策划完善,情节紧凑,节目自带治愈功能,内容与观众产生情感共振。而与持续输出笑点的快综艺相比,美食综艺整体节奏缓慢,信息输出密度低,与前者的力量亦是难以相敌。
再加上在互联网时代,观众注意力及娱乐时间被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娱乐设备切割,综艺节目整体竞争力受影响,属于垂直细分领域的美食综艺,成绩也难免受到波及。
然而,抛开外界影响因素不谈,这些美食综艺自身也仍存在着较大的上升空间。在1.0时代,美食综艺节目注重知识性、功能性,缺乏趣味性,面向家庭主妇(夫)及做饭爱好者,受众范围相对受限,难成气候。
而在美食综艺2.0时代,明星入驻后,烹饪占据节目大部分篇幅,没有明星的艺能感加持及戏剧化情节输出,此类节目的娱乐性及可看性仍旧不高。
到了“美食+”综艺全面爆发的3.0时代,旅游、竞技、探险、户外生存等元素为节目增加了看点,节目的休闲性、娱乐性得到显著增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节目中,节目策划者大多并非真正了解美食,节目里的美食更像是串联节目的工具,权重被无限弱化。
对于那些寻觅美食而来的观众而言,薄弱的美食环节不能打开观众的味蕾,满足其对于美食的期待。即便用明星及多元化元素吸引观众,没有持续新奇的趣味加持,没能用美食与观众链接情感,节目也难产生受众粘性。没能走心,也没能走胃,是大多数美食综艺的常态。
事实上,发挥出美食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撬动市场并非空谈。截至目前,真正能称之为爆款的美食节目,仍是在年热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视频平台上,节目每集点击量过亿,创下了纪录片界的流量神话。这档节目中,美食部分能激发观众味蕾最原始的冲动,而“美食+人文”又同时成为了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载体,美食与人文的力量都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如今,在自我革新的驱动力下,美食综艺节目推陈出新,成为综艺市场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美食、情感及多种元素做到平衡,完全释放美食综艺的潜力,打造出真正受观众欢迎的美食综艺,仍是摆在从业者眼前的难题。